一个久在江南生活的人,对江南此时依然花红柳绿,山清水秀恐怕是习以为常了吧?但对于像我这样一个从塞北飞到江南的人,落地的那一刻,首先想起杜牧的诗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此行我们来茅盾的故乡——桐乡,欣赏一场语文界的“华山论剑”。
出生在浙江桐乡的茅盾来到大西北写下了散文名篇《白杨礼赞》,他笔下的白杨树形象——“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成为了象征符号,塞北的杨树在江南作家的笔下被升华。
由此我想到:和一种景相见久了可能就有了视觉疲劳,就如同和一个人相处久了,逐渐就习惯了,不想或者想不起来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情感了,只有在离别后重逢或者永别后回忆时才生出无限情愫来。我与江南是第三次相见,感觉甚是亲切。
西湖见证了我一次次的容颜改变。“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现在距离我第一次见到西湖已经快十二年了,那时盛夏,荷花映日;如今秋凉,西湖依旧明眸善睐,楚楚动人。而我鬓间竟爬上了银丝。
于我能留住时光的最好方式便是写下或者拍下曾经的过往。14年去乌镇,只去了东栅。很多记忆都贮存在电脑里了,需要慢慢翻阅方能细细回忆。被置顶的那项记忆便是走到“林家铺子”前,仿佛听到林大娘的打嗝声、林先生的叹息声、林小姐的埋怨声;顺着店铺看过去听到林家铺子关闭后疯了的张寡妇凄厉的呼号声。但那已经是历史,如今的林家铺子车如流水马如龙,人来人往格外热闹,没有对比怎知如今盛世的美好。
三年前我们在东栅参观了茅盾先生的故居,这次在学习的前一天,报道完之后,下午便又去了不远处的乌镇,选择游览了西栅,那里有茅盾纪念馆和陵园,在乌镇,先生的故乡,我们近距离地与这位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接触,感受他的伟大。
陵园里古木参天,把本来就不明朗的天空遮蔽得更灰暗了,只有水边的几棵木芙蓉开得明艳,这莫非就是昭明太子落水的地方?
转过去不远果然就看到半回廊二层古建筑群,那就是有名的“昭明书院”。有人评价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是历史上最有才华的太子,一部《昭明文选》圈了无数粉丝。
可是天妒英才,在30岁时,萧统的生命便走到了尽头。他是在一次游船中因采摘芙蓉落入水中,被救之后大腿受伤,后因此而亡。一代才子死于破伤风,这无论如何都是不美的,我更愿意相信他是去赴一场与慧娘的死约。
关于昭明太子与慧娘的故事流传着若干个版本,但无论哪一个他们都相爱了,但隔着悬殊的地位。短暂的相会之后,大家各就其位。“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于是慧娘相思成疾,在愁苦中死去。就让他们在阴间再相遇吧,芙蓉为媒。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相爱了就努力在一起吧,珍惜当下,远好过留恋过往,人生很短!
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乌镇戏剧节,西栅到处都有学生在演戏。一个挂着《4:48》条幅的戏剧吸引了我们,其时天已黄昏,穿着毛衫的我站在水边微有凉意,但是那些年轻人穿着单薄,投入地表演着。
后来知道他们表演的戏剧是被誉为英国继莎士比亚与品特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萨拉•凯恩的遗世之作——《4:48精神崩溃》。剧名来自于时间,凌晨4点48分,是萨拉•凯恩在患抑郁症期间时常醒来的时刻。全剧用语言和想象展现一种现实与精神世界的模糊边界,女孩子那两只不同颜色的鞋就是一种象征吧。
其实,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矛盾,学会去爱自己身边的人,用发现的眼光去欣赏眼前的景,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就会少一些纠结。
学习几天再回来时,北方的秋快要走到尽头了,那一树的黄叶留恋着不肯离开,尽情展示着他们的美。秋走之后,还有冬呢?每一个现在都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