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哭,一直哭,哭我没有鞋子穿。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的人,他没有脚。”这是我读完《活着》之后,看书友们写的评论时,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文字。
读《活着》,我们看到了那个坐在田埂上的年老的富贵讲述着他一生的故事:年少时的风光和不懂事,败光家产后的落魄,父亲的摔死,母亲的病死,战争中的侥幸存活,之后儿子有庆因献血过度而死,女儿凤霞早前因病聋哑,后又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病死,女婿二喜工作中因意外被夹板夹死,可怜的孙子也因为吃多了豆子而撑死。最终只剩下富贵一人,与一头也叫富贵的老牛相依为命。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去,我们在富贵的故事里看到了无尽的苦难和命运的弄人。与这个故事里的人物相比,我们又看到了自身所处是何等的幸福与庆幸。
但我相信有更多的人能在这中间读到除苦难之外更多其他的东西,比如自尊,比如乐观,比如爱。比如愈是贫穷愈显丰盈的感情,愈是苦难愈加彰显的珍惜。我们可以看到即使穷迫潦倒仍然会给有庆买几颗糖的富贵;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自己的羊被送到大队,仍旧每天去喂养的有庆;我们可以看到即使身患重病每天不能下床,仍旧把头发整理的干干净净服服帖帖的家珍;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听不到也说不出话,但每天依然笑着干农活的凤霞;我们更可以看到这一家人在苦难中愈加的彼此相爱……
一个人和他命运的友情由此彰显。
我们谁都不能轻易的猜测和评价富贵和他一家人的感受,连作者也不能。富贵一生所遇实属不易,但也并非没有苦中作乐的喜悦时刻。
《活着》里的富贵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无论是小说中也好,现实生活也罢,老天好像开玩笑一样,每次到了幸福的转折点,眼看着就要慢慢过好了,突然就飞来横祸;一下子被命运抽了耳光,以为要不断坠落,低到了尘埃里,突然又给你一颗糖吃。人生总免不了起起落落,谁也说不清我们所走的每一步是因祸得福还是因福遇祸,是乐极生悲还是悲极生乐。谁无暴风劲雨时?
我们决定不了生命的走向,好在我们可以选择人生的态度:活着,我们要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忍受现实给予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们要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不能忍受的,在绝望和痛苦的边缘继续坚强的活着。
这里的“忍受”不仅仅是痛苦的,我想更多的是一种“接受”,接受生命之轻重悲喜,乐观的,坚强的。
有人说,这是一部一晚上就能读完,但需要理解一辈子的作品。想想确是如此。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却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反馈给我们的,却是“活着”的意义。而如何同你的命运建立并且保持良好的友谊,是我们一生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