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天,是一段不平常的日子,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孩子们不得不居家网上学习。但是,蜗居在家的我,有幸相遇互加计划,感谢吴虹校长搭建的平台,连续参加了N4、N5的两次的学习,特别是N5之旅,佰特博雅书院院长王胜老师邀请了各行各业的跨界专家,用云访谈的形式,给我们分享了10次精彩的讲座,让我们拓宽视野,开阔眼界,叩问心灵,引发思考!
一、假如没有高考的深思。
在N5学院第一讲,王胜老师邀请四位资深老师,谈到了众人注目的高考,因为今年7月的高考季,是全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现在高考仍是学子们在人生之路上,要面临的重要关卡,不管是中小学、高中的老师,还是花季少男少女们,都在围着高考指挥棒转,假如没有了高考,我们的教育方针和理念,该如何转变呢?聆听了四位专家各自谈到的观点,我感受最深的是:
1.教育的目的是人。
英国怀特海教授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深切地理解儿童,承认他们像植物一个样,是有生命的,是自己能够成长的!
这都充分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人,我们培养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一台高考教育的机器,而是聪明灵活、健康成长、有血有肉的人,现在的应试教育,有时只一味为了追求考高分,就剥夺了学生们的玩耍休息娱乐,与社会接触交流的时间,每天埋头刷题,导致学生不是以学习为乐,而是厌恶学习,提起学习就深恶痛绝。
所以,我想,作为一名中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学习方式的转变。
唐校长对统整课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N4学院里,曾经聆听过他的精彩分享,这次再次学习了假如没有高考,他谈到了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果没有了高考,教育方式需要进行根本的改变,不再让学生死记硬背,记忆枯燥无味的死知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让学生们轻松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3.读书学习的动机和目标。
为何而读?点明了我们的读书目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读书目标和动机,这样才有动力,如果没有了高考,学生们的奋斗目标不再是985、211名牌大学,而是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大学专业,进行主动自主的学习,挖掘自己的最大的内外潜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实现自己的目标,是未来奋斗的方向!
二、阅读,是送给孩子成长的最好礼物。
我感受深刻的是伍松老师分享主题《阅读如何滋养生命成长?》,他是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资深阅读推广人。
伍老师主要谈到了好的阅读者的标准、怎样做深度的阅读者、以及做专业阅读方面的内容,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干货满满,让我对阅读如何滋养生命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怎样做才算是好的阅读者?伍松老师分析出三种类型的人:
有的人喜欢写作,在读书中写下自己的感悟,能对他人的读书写作有一定的启迪,读写结合,帮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
有的人在读书方面擅长,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还通过读书会等形式,带动身边的人,一起走在阅读的路上。
坚持读书写作,大多数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读书,不只是读文字,用眼睛看,用嘴巴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大脑思考,用心读书,在阅读中走进作品中,与作者对话,学会批判性思维,做深度的阅读者,这才是最重要的!
伍松老师还分享了阅读策略、在专业阅读中,如何根据推荐书目,为孩子们选择合适的书籍等知识,我领悟到,老师不能机械地根据推荐书目,硬性规定学生读书,关键是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选择他们喜爱并接受的书籍,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阅读,效率也会更高。
阅读,带给孩子们的是精神营养,也是孩子们成长之路上的最好礼物,因为我们祖国地大物博,丰富的物产和美丽的风景,孩子们大多数不可能都能够亲眼所见,但是在阅读中,孩子们都可以感受到我们国家的地域宽广,文化意蕴深厚、博大精深!
三、独立思考,滋养生命成长!
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们的努力思考能力呢?N师学院第五期云访谈的第六讲是独立思考对生命成长有何意义?
王胜老师对话谌洪果老师,他是西安知无知空间创始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谌老师一个多小时的分享中,他谈到的观点很多,“知行合一”的观点,对我们中小学老师来说,又是一次大脑的洗礼,灌输了以前未知的理念。
从谌老师的访谈中,对我带来巨大冲击力的是认知、阅读对独立思考的意义,知识不是简单的信息,不是饭后茶余后的闲聊,需要我们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自身素养。
王胜老师与谌老师的对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充满激情、活力四射的老师,是阅读让他有如此无穷魅力的状态,他谈到了阅读和独立思考对人生成长的意义,他本人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最好的样本,“向死而生”、“终身学习”、“真正的阅读,能够让人生更宽广,更深厚,只有真正的阅读,才更有乐趣”等等,这些理念,不都是值得我们努力学习吗?
另外,谌老师认为,虽然我们提倡跨界阅读,拓展式阅读,但是阅读还是要有自己的方向,要学会精读,多读经典。
我联想到自己的阅读经历,尽管一直走在阅读的道路上,但是阅读没有明确的方向,大多时候是随性阅读,碎片化阅读,不能静心思考,深入精读经典,一知半解。以后,我要努力让自己沉淀,静心思考,做到精读细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本经典,在阅读中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四、知行合一,思考教育行动。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实践者。他才高学邃,在哲学上曾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命题,冲击了僵化的程朱理学,最终集“心学”之大成,开创了著名的“姚江学派”。
在讲座中,阿信老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三个原则,对我触动很大:
1. 要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作为一名老师,不能只是一位教书匠,知识的搬运工,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醒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2.要有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学会主动积极的学习,是被动的,在老师的强迫下,极不情愿的去学习。
3.让学生爱上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他们喜欢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这样他们才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王阳明先生提出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原则,历经岁月的沧桑,对21世纪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学习价值。
听完阿信老师独特的解读,对我来说,在教学理念上,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要明白什么是好的教育,学会独立思考,发现每个孩子优点,最关键的是去做。
知行合一最基本的原则,知和行是相一致的。最重要的是“行”。我们如何要做到知行合一呢?带着自己的良知,不忘教育的初心,努力朝着好的教育的方向去实践。我们不要抱怨现行的教育制度体系不完善,不要去责怪某些政府官员不作为,因为我们不能改变教育的大环境。
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好自己课堂上的40分钟,带领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相信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阿信老师的分享,激发了我心中对王阳明的思想了解的冲动,以后有时间要去阅读王阳明的书籍,让王阳明思想滋养我们的生命成长!
五、让博物馆滋养生命成长!
杨青霞是上海玻璃博物馆负责人,《孤独星球》撰稿人,摄影师!杨老师的交流访谈,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博物馆知识,如何让学生在参观博物馆中希望生命成长。
1.了解到更多的博物馆给学生不同的作用。
以前,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听说过的博物馆不多,我去过的博物馆就更是少之又少,听完王老师与杨老师的对话,我了解到了更多的博物馆,种类繁多,特别是专题博物馆,能够让学生们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带来不同的感受。
2.参观博物馆能给学生带来独特的体验。
有人认为,博物馆怎样能够与教育联系在一起呢?学生们通过参观博物馆,能够学习到哪些知识呢?杨老师提到,有的美术博物馆里,老师带学生去博物馆上美术课,学生现实的感受,另外对学生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氛围的感染。
杨老师,有句话说的特别好:“在艺术世界里没有对错,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你自己。”通过心灵的感知,学生自己在心中能够建立起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带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学习,重点是给学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自己的感受感知比专业知识更重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如何解决农村孩子无法参观博物馆是遗憾?
我们是农村小学,可能带孩子们经常去大城市参观更多的博物馆,那怎么办呢?杨老师,给出了合适的建议,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或者是观看网络上的纪录片,来弥补他们无法参观博物馆的遗憾!博物馆里珍藏的各种物品,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素材,让他们学会跨学科学习的探究!
还另有一些建议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可以尝试学校举办博物馆,或者说做艺术角,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博物馆,每个班举办一个展厅,让他们自己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学习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
今后,我将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在网络上查阅资料,观看纪录片,学习相关的网络博物馆课程,了解博物馆的更多知识,来滋养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熊磊老师分享的《艺术如何滋养生命成长》,我感悟到了艺术对学生们成长中的影响之大,我们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可以充分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我们这学期在互加学堂中,学习了夏尔家美术课,学生们能够学到了优质的美术课。
陈浩武老师分享《人类文明对生命成长的意义》中,他建议老师不只是传授给学生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引发我今后对课堂教学的深思。
王胜院长在《未来还需要博雅教育吗》告诉我们什么是博雅教育?如今的教育中,存在着种种弊端,而博雅教育可以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两个多月的N5之旅,是一次与往常不同的跨界学习,对我这位普通的小学农村老师来说,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聆听了不同方面的专家,他们在教育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带来我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