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小朋友不在家,早上在家里打扫卫生,当时的计划就是把地拖一下,然后把一点工作处理完,洗个头,再出去走个绿道或者啥的,可是拖地的时候发现微波炉要清洗,清洗完微波炉又觉得书架要整理,然后整理书架又觉得好多零散的小东西都需要洗一下晒一下,然后又觉得洗手间从墙到门的缝隙都要刷一遍,一通搞下来直接到中午过后了。感觉自己好像有洁癖,或者说是强迫症,就是我在拖地的时候,不管哪个角落里的东西都要挪出来把里面扫干净,要不然总感觉自己事情没有做完,做了一半的感觉。所以我常常拖地托着,就变成在整理书架,整理衣柜……洗碗也是,我如果洗碗,一定要把厨房里所有的地方可能包括灶台周围的墙壁都洗一遍,要不然总觉得不够清爽。
我们家孩子外婆非常急性子,一切事情都是要快,你跟她一起吃饭,你觉得吃饭不是为了吃饭,是为了快点把饭吃完然后赶紧把碗洗了,所以我们从小都是在催催催中长大的,结果就是我们几个姐妹都是慢性子,在生活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不着急,慢悠悠的。所以至今为止,我妈一直催,我们一直慢悠悠。其实也不是我们就是这样的性格,更不是要跟我妈唱反调,这其实是涉及到了家庭教育模式的问题,我妈只管催,从来不管催的结果,她直到今天都会说,如果不是她天天催着,我们这慢吞吞的性格每天连饭都吃不到肚子里。我有了孩子以后,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才慢慢意识到,我们在家里的拖延症更多的是动力不足,做事情的内驱力被破坏了,你所有做事的节奏都被打破了,我们小时候农村长大的,那个时候大部分孩子是不敢跟父母顶嘴的,我今天如果说我女儿,她觉得我说的不对,她可以分分钟把我怼回来,但我们小时候环境不一样,跟父母顶嘴意味着不孝,也可能还遭一顿打,甚至还要被左右邻居一通说教。
小时候因为家里孩子多,父母很忙,也顾不上,再加上农村难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们家5个兄弟姐妹,我排第三,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最小的是弟弟。至今为止不能完全否认,我和我妹可能都是为了生个弟弟多生出来的,幸运的是,我爸爸读过书,思想境界比村子里大部分人要高一些,所以我更愿意相信当年为了生个男孩是迫于我奶奶给的压力,当然这也是我在成长过程中听到的一些说法。当别人都说生这么多女儿有什么用的时候,我的爸爸没有因为周围人的言论和观点放弃教养我们,他的观点就是,既然生了就要负责。但是那个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孩子又多,难免顾不上,但是成长,性格的养成不会因为父母的顾不上而停止,只是可能会不一样,我小时候是夹在中间的,2个姐姐刚出生的时候有姑姑和叔叔可以帮忙带,弟弟妹妹出生以后可以有姐姐带,我是中间,姑姑叔叔也各自成家的成家,没时间帮着带,姐姐们还小,也带不了我,父母忙于生计也顾不上我,所以我小时候经常一个人在摇篮里要不一个上午,要不一个下午,是属于无人问津的,哭就自己哭的那种,这些也是我后来听家人说的。我有了孩子以后,开始关注儿童心理学,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才了解了孩子在3岁之前的经历,以及对周围世界最初的感知、感受、体验以及和周围人的亲密关系,会成为后来性格的底色。我长大后,关于自己的很多事情,无论大小,我很少向家人征求意见,有时候征求意见只是为了体现尊重,我其实都已经想好了答案,所以我经常做一些决定,周围人会很诧异,觉得这么大个事,我怎么分分钟就这么武断的决定了,而真相是我已经想了很久了,只是现在才说出来。
说回关于拖地和拖延吧,我妈妈和我爸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我妈妈是那个年代非常能干的农村妇女,做事迅速,吃苦耐劳毫无怨言,不矫情不哆嗦,每天只想着一件事,快速把事情做完,很务实。但是缺少了柔性,缺少了一种温和的温情,和我们沟通的方式也是叨叨絮絮,打击和催促的方式,这个和忙碌没有太大关系,和我外婆家的基因和教育有关系,因为我姨和我舅,跟我妈在这些方面如出一辙的相似度百分之九十九。我爸相反,有一定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做事情非常在意细节,对自己要求很高,把信誉看的比命还重,这也不是光是因为他读过书,而是我爷爷奶奶家的基因和教育,因为我几个姑姑和叔叔,也都很相似,只是我爸在这个家庭里书读的多一点,相对来说对自己的要求更高。所以关于拖地和拖延这个事,我认为我们拖延的习惯大概率和我妈妈从小催促无视我们自己做事节奏有很大关系,但是我们几个姐妹做事情比较重视细节,应该都是和我爸爸的影响有关系。因为我爸爸做事情没有那么着急,他讲究细节,所以小时候他做什么事情,会让我们在边上看着,也愿意带着我们一起做,还会和我们讨论,我妈妈做什么事情,因为求快,我们在边上看着,她总觉得我们碍事,让我们走开,而且还不是很好的语气,有时候是骂一顿,我们自然灰溜溜的就都走开了。
我们几个姐妹在生活上都有点拖延,但是在工作上都很高效,我常常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可能是工作上我妈干扰不了吧,所以大家的节奏比较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