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这本著作大约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书了,司马迁曾记载:“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里记载《庄子》应该有五十二篇;在唐代以前,《庄子》有五十二篇完本和三十三篇残本共同流行,但到了宋代以后,流行的也就是和现在一样的三十三篇的版本了。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和一桩公案,这个人就是晋代的玄学家郭象,此人“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可谓“才甚丰赡”,深得社会上清谈名士的推崇,早年闲居在家,后来应召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编写了《庄子注》,成为后来《庄子》的标准注解。
之所以郭象能成为《庄子》的古今第一注解,和他坚持“独化论”为中心理论是分不开的,儒家出身的郭象,认为儒家教化完全合于人的自然本性,同时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调和了当时门阀地主阶级与清谈名士们自然理论的矛盾,他对《庄子》的注解,打着把握精神实质的旗号,以合己原有之心理做了删减和剪裁。
郭象“得意忘言”的把《庄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删去了外篇的很多部分,形成如今流传的三十三篇版本。但是具体的注解确实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认为,郭象是抄袭了“竹林七贤”之一文学家向秀的《庄子隐解》一书,因向秀死后,孤子年幼无力保护向秀的注解,就被郭象窃取整理而风行于世。
而郭象对《庄子》的分类也颇有道理,唐代著名道家学者成玄英就说:“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明于理事”。后世研究《庄子》的学者甚多,宋代以后大多学者都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是庄子的门人写的,而杂篇很大可能是是后人托名添加的。
具体来看,《庄子》的内篇共七篇,都以三字为篇目,直接标明题旨,展现了庄子的核心思想,尤其以《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为经典代表;外篇共十五篇,一般取各篇篇首两字为题目;杂篇共十一篇,内容涵盖面非常广。
《庄子》的读法也和其他经典有所不同,其一因为庄子的文采斐然、肆意纵横,有很多难以彻底读懂的地方,只能略释大意,留下广阔的空间任每个人自由飞翔,这到和庄子的逍遥自由精神十分契合。
其二,《庄子》里有大量的寓言故事描写,读时要明白其中的情节和角色都只是阐明道理的工具,未必准确,甚至有不少自相矛盾的人物情节,要注意寓言题材的独特性和庄子洒脱随心的特点,书里面经常斗志昂扬的批儒反墨,孔子、墨子甚至是老子都会以受教育、受揶揄的面目出现。
实际上,如何理解庄子的思想是读者的事,而选择哪一种生活则是庄子自己的事。庄子本人的学说极高,获得一袭富贵不是什么难事,而庄子却偏偏选择了贫穷一生,庄子的诸多言行也让常人觉得不可理喻,但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庄子就是喜欢做出自由的选择,这也正是庄子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