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有过教育孩子,却没孩子顶到哑口无言吗?
我有一个朋友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朋友有一个三岁的儿子,活泼可爱。有一次聊天,说起儿子,她满脸无奈:这孩子,总是跟他爸顶嘴,还每次都能把他爸说的哑口无言。
这样的事情,无论在父母教育我们的时候,还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经常发生。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是因为当父母的没有教育好孩子吗?
当然不是。
每个在成长中的孩子,小脑袋里都有无数个问号,需要父母给解答。当他不能理解父母的本意时,就会搬出自己的理论,和父母辩论,以期解答他的疑问。
但是,很多父母常犯的错误就是,霸权主义。不管孩子的想法,总是站在高处,命令孩子服从自己。
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特别听话、特别乖的孩子。
生活中,一群人聚会,聊起孩子不听话的问题,总会听到一些人说:我的孩子特别听话,可省心了。
这个“省心”是打双引号的。因为大家只看到了表象:孩子听话。
却没有深究孩子听话的原因是父母有好的说理方式,还是只是拿家长的身份,打压孩子不可以有不同意见。
前者的方式,可能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的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人生的主人。
而后者多半因为命令式的教育,而让孩子失去了思考、问问题的能力。成长的过程中,会很迷茫,在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后者父母的命令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失败的,但是,大多数的父母都选择了这一种。
“别人家的孩子”已经成了大人们挂在嘴边的说教了。常会听到网友调侃:我就是听着爸妈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长大的。
每次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感慨:看看人家的孩子。
但是很少有人会反思,怎么不想想:人家的父母呢?
我们总是一味的要求别人做到最好,却总是对自己心慈手软,找各种借口推脱自己存在的问题。
02
最近《少年派》迎来了大结局。在这部剧中,让我感触很深的一场戏是:妙妙因为迷上主播赚钱而选择放弃高考的事。
林爸爸和林妈妈的做法完全不同。
林妈妈的做法就像是大多数的家长:严厉的批评,不问缘由的一味指责。直到妙妙选择站在楼顶的天台上,此事才作罢。
而林爸爸的教育方式却完全不同:他会选择和女儿谈心。并不会说孩子高考多少重要,不高考,上不了好大学一辈子就没有出路了。
而是告诉妙妙,她的每一期直播爸爸都看了,并且肯定了妙妙直播的表现。
之后才开始和妙妙讲道理。通过谈心的妙妙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来证明自己认识到了错误。
这样的说理方式,像是在讲故事一样,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听的人不会反感,并且在认识到错误之后,也不会因为不好意思改而僵持着。
为什么林爸爸的方法,对一个正在叛逆的孩子那么管用呢?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林爸爸书读得多。
多读书,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引导孩子拓宽眼界。
可以在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时候、在孩子用他自己的理论跟你争论的时候,引用你看过的书中的道理,给他讲个故事。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千万种。而引用“书”来解决问题,无疑是最省力效果却最好的那一种。
而很多家长,在面对不想学习的孩子时,却很少想得到这样的办法,只知道一味的说教。
你用来追剧和打游戏的时间,决定了你能带孩子走多远,看多大的世界。
03
前几天看吴军博士的书被他说的小时候的一件事吸引了。
他在书中说,对数学感兴趣是因为小时候看了一本跟数学有关的书。被书中的内容吸引才有了之后的学习兴趣。
而这本书是吴军博士的爸爸给他的。
如果吴爸爸不读书,自然不会知道知道这本书,也就不可能拿给吴军博士看了。那么很可能耽误了一位优秀的人才。
《态度》一书,都是吴军博士和孩子的信件往来,这是他和两个女儿的交流方式。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能明显的发现,吴军博士和孩子们交流,就像是和朋友聊天。他不会对孩子命令式的说教,而是举出很多有说服力的例子,让孩子理解他想要表达的。
在小女儿觉得自己没天赋,想放弃练琴的时候,他会举出女儿现在对音乐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有天赋等等的例子来鼓励女儿。
因为博览群书,吴军博士,在教育孩子上,才有了更好的方法:
他知道每个年龄段,应该给孩子看什么书,了解什么知识。
知道在大女儿要去实习的时候,给她什么建议。
知道在孩子否定自己的时候,如何鼓励。
多读书,不仅能开阔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富充盈,更知道如何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人生之路。
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读书可以提高鉴赏力,可以让人在读书中,找到人生方向,不断的优化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
请用你读书的行动,来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