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飘淼
图/网络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没有之一,食品安全的丑闻这两年也见得多了,听的多了,做为消费者的我们更多担忧,更多害怕,更多不安。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也在某种程度的推动这些问题食品、问题日用品的产生呢?
小区附近有三家卖面条的,有一家最火爆,深受大爷大娘们的推崇,我也去买过,问及老板他的面条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他说他家面条便宜又筋道,因为他和面是加了鸡蛋进去的。
我于是再不去了,宁肯在单位食堂买并不筋道还贵两毛的,因为我自己在家和面也是加鸡蛋的,却真心远没有他的筋道。一个商品有价值属性和价格属性,一旦它的价格低于了价值,就值得我们想想了,为什么?但是偏偏就是有人会去买所谓的“又便宜又好的”。
几十块钱买一只卤煮鸡,10块钱一条的裤子,30块钱一件的毛衣,时常会有这样的大促销,买到的人莫不欢欣鼓舞,都觉得今天算是超着了,问及原因,都说才几块钱啊,太便宜啦,去买块布也不只这几块钱啊。
因为人们都要挑超值的,价格低于价值的商品,所以商家就努力的做这样的商品出来满足大家。
宁夏的朋友曾经和我说过,他们自己晒的枸杞都没有卖的那么红红的招人喜爱,颜色会有点乌乌的。
老家的舅舅也说,他们自己种的西红柿总是不那么红,黄瓜也长得很丑,所以都是买不出去的。
反而是市场里那些直溜溜的,顶花带刺的黄瓜和红彤彤匀溜溜的西红柿更受追捧。
宝宝一岁多打算断奶的时候,朋友推荐我一款进口的奶瓶,我先在网上看,打算买,看了一上午,我彻底晕了,因为同一款同一色同一型号的奶瓶价格千差万别,居然差出三倍多。
我吓的没敢买,自己学着海淘了一个,国外网站的价格都差不多,幅度很小,加上运费成本大概在140左右。网上那些远低于这个价格的,傻傻想不通。
我自己是尽量的原创食物给孩子的,我也喜欢吃妈妈们做的不那么喧腾的馒头、包子,自家卤的颜色不漂亮的一斤算下来比买现成的还贵的牛肉。
干菜干果我也会学妈妈晒一些,自家晒的干果颜色都不漂亮,乌乌的,味道却是不差的。
逛街的时候我爱留意街边的手工小店,有一次买了一瓶果酱,后来再去没有了,问她为什么不做了,她说卖不出去,嫌贵,人家都说草莓也才10块钱3斤了,她这一小瓶20块。
她说:“姐姐,你倒挺接受的。”我说对呀,因为我自己做过,我知道原料是不贵,但是很费功夫,时间成本高,这个价格也算良心了。
我也喜欢促销打折去看看,买自己本来很熟悉的品牌,这样我相对了解它,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微利大促。
我是姥姥带大的,姥姥是个斗大的字不识的一筐的农村老太太,可是姥姥和我说过: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我们当然不是提倡追求高价,但是绝不能一味的追求低价,赔本赚吆喝的事儿是有,但是一定不会多,就和上街捡到钱一样,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
商品就该有商品的属性,商人就该有商人的利润。
食品也好,日用品也好,大家不要先去比价格,食品建议自己先买点材料做做看,你就知道它做熟了的样子本来该是什么样子,它的味道,它加工的过程,再买熟食的时候有了合理的参考。
何况,为了你爱的家人洗手做羹汤,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