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边召鹏
在订阅了李笑来的《通往财务自由之路》后,收获良多。因为自己正在做职场培训工作,看到一个个优秀的年轻人眼光中流露出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那份渴望,就萌发了写作一个《职场自由之路》的专栏,让更多的职场人士得到启发和帮助,实现在职场的自由成长。
我们知道,99%的人都是平庸的(不是内在平庸而是表现平庸),他们的平庸来自于他们从来不肯改变自己,任何人只要行动起来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成为社会的1%。
问1:职场自由之路能够让我的年薪达到50万吗?
问2:职场自由之路能够让我当上分公司总经理吗?
答1和2:职场自由之路不能保证但是也不限定你得到多高的职位和多少收入,这取决于你心中自由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或许年薪200万也不是你的极限,或许年薪20万的时候你所有的一切正是“你心中的自由”而刚刚合适。你需要试一试,往上更自由地发展,看看让你满意的高度才是合适的,因为在你“得到”的同时你一定也会付出代价“失去”一些东西。
自由就是平衡,让你既有时间也有金钱能够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就是自由。金钱并不代表自由,但是自由离开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没有机遇,而是机遇来了你却握不住它的手
万丈高楼平地起,最重要的是基础,而知识就是职场自由之路的基础。否则你做任何事情只能有心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职场自由之路》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拥有知识的六个步骤》,它们是:提问、获取、整理、分享、利用和创新。“职场自由之路”的第一篇长文(超过1W字)被许多朋友收藏,这说明我们都明白在职场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否则面对机遇只会力不从心。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不是没有机遇,而是当机遇来了而你却没有能力与机遇握手!
当年知识青年下乡的时候,虽然日子过得很苦,大家也忍了;可是当1977年恢复高考,认真准备或者原来基础好的人把握住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从农村走到大学。可以想象高考落榜的知青看到自己的同伴收拾行李欢天喜地告别农村成为“天之骄子”的时候,他的那份心情会悲催到何种地步,绝对不是“蓝瘦,香菇”能够表达的。
在上世纪80年代,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比今天考取一个“5000比1”的公务员职位更令人激动,80年代大学毕业生,只要你愿意,个个都是“公务员”,都是“国家干部”,且是比现在公招职位好得多的公务员-----那时候的大学不仅免费而且包分配。
今天,有人凭借丰富的知识,或者侃侃而谈(梁宏达、梁文达、吴晓波、罗振宇)而家喻户晓,或者奋笔疾书(咪蒙、六神磊磊、李笑来、李叫兽、小马宋)大放异彩,他们不仅实现了职场自由,而且差不多已经实现了人生自由。
在任何时代,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都是真理。
二、什么是职场自由?
有人说,“你能够做到有多自律,你就能够有多自由”。
自律=自由
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但是却有“你向往的自由”,你有多强烈的“向往”你就能够得到多大的“自由”。
职场上能够让你向往的自由有两个:
1、把自己工作做得完美无缺的自由
2、让自己成为优秀到不可被忽视的自由。
三、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有多难?
有些大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往往就是正确的大道理听了很多,最多心里激动几番,我们依然我行我素。
明明知道“抽烟有害健康”,可以挣扎着下定戒烟的决心后依然无法摆脱香烟的诱惑。
明明知道每天晚上陪孩子读一会书,讲几个故事,但是总是有忙碌的借口。
明明知道刷屏有害无益,但是还是忍不住时时点开朋友圈,哪怕是在重要的会议上。
明明知道读书是一件让自己进步的重要事情,可是很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
明明知道应该“一字不差”地阅读,可以三下五除二就把一篇精彩文章给收藏了。
明明知道应该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可依然草草了事应付交差。
这不怪你,这是人的天性。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是“不喜欢变化”“不喜欢痛苦”。
当你决心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的时候”,这意味着你要改变自己一贯的做事方式,这意味着变化,这个时候大脑就会自动发出一个信号“何必呢?你现在的状况就很好啊”。
当你决心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的时候”,这意味着你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也许你要多付出100%的努力才能获得不到10%的进步,这时候大脑又会发出一个信号“已经很好了,休息一会吧”。
当你每天仅仅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你能够考80分;当你每天多做1个小时习题的时候,你能够得90分;当你每天多做2小时习题的时候,你能够得95分;当你把你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的时候,你能够得98-100分。正因为收益的递减,才使更多的人不愿意额外付出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就算我们知道,一个把全部时间用于学习的人能够考取清华北大,还是有许多人抱着“差不多就行了”的心态去读一个普通院校。等到毕业找工作,知道“211”院校的好处已经为时已晚。
进入职场,虽然没有分数来考核我们的工作质量,但是在上司眼中其实还是有标准的,虽然他没有明确告诉你具体分数。
如果他要求你的工作重来,客客气气给你说,“把这份报告按照这几点修改一下”,其实这代表你的工作“不及格”,只是他没有明说而已。
如果他看了你的报告,不动声色地说,“放在我这儿吧,我先看看”,这代表你勉强合格。
如果他接到你的报告,立即放下手头工作沉浸在你的报告中,“你的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预算是不是合适”,这表示你的报告质量属于上乘。
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有一次让他的助手整理一份报告。
一周后,助手把报告交给基辛格。基辛格没有接报告,而是问他“你感觉报告怎么样”?
助手回答,“因为时间原因,报告有几个数据不是非常准确”。
“那就把数据搞清楚”,基辛格把报告还给助手。
又过了一周,助手说“数据已经全部调整了一遍,而且有几处分析也做了调整”。
“你感觉报告怎么样?”
“报告还有几处细节可以更完善”。
“那就把报告完善后再给我”。
又过了一周,助手把修改后的报告送给基辛格,基辛格照例又问助手“你感觉报告怎么样?”
“国务卿先生,这份报告是我做的最好的一份报告!”
你看,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而是没有去做。为什么不做?两个原因:
原因1:我原来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原因2:别人都是这样做的。
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太难了,一方面我们要和自己“斗争”(你一直这样做结果都是好好地啊),另一方面我们要和别人“斗争”(别人都是这样做的也没有出差错,你何必与众不同阿)。
有一位管理专家这样说,世界上没有“应该”这两个字,只有“愿意”和“不得不做”。
例如你想拿到让别人羡慕的高薪,你应该拿到吗?就算是你才高八斗,是旷世不出的奇才,也没有你应该拿多少薪酬的道理。你感觉应该没有用。你是不是也感觉“老板应该给我加薪”?
一种情况是“你愿意拿高薪”,为了高薪,你愿意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无人可以替代。只要你愿意并为此“不是停在幻想”,不就你会发现你的目标还是太低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不得不拿高薪”,因为你已经“优秀到不可被忽视”,你必须拿高薪,否则这家公司就会失去对人才的吸引,也难以请得动你。如果你在行业内有足够影响力,就会有猎头开出一个“你不得不接受”的高薪来诱惑你。
为了自己的职场自由,你必须首先说服自己“一定要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这是在公司唯一“没有人阻止你”且“老板支持你”的“自由”。就如同在学校,你最大的自由是学习,老师和学校都会100%支持你学习。
四、如何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
胡歌在金鹰奖颁奖仪式上说“有两句话让他永远记得”:演戏是一个探索人性的过程,要用生命演戏。那么,为了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我们也要记住两句话:工作是一个探索人性的过程,要用生命工作。
第一句话:探索人性的过程。
其实职场自由之路就是一个探索人性的过程,人性是什么?“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这就是人性,人人都有上述倾向。正因为人性如此,所以才有包括你我在内的所有人,明明知道付出才有回报,可就是浅尝辄止,抱着“差不多”“已经很不错”“和别人相比已经好多了”这样的心态慢慢成为平庸群体的一员。
我们越是对人性进行探讨,就会逐步坚定自己的信心,大家都具有“好逸恶劳”的天性,这不就是机会吗?
很多让我们恐惧的事情,其实往往都是源于我们的不了解。当我们知道“好逸恶劳”没有什么不好,仅仅是人的正常天性,我们就不用回避它了。
陈春花教授说,她每天晚上都要看书和写作,当完成一天的工作后,站起来看看窗外,其他人家都已经进入梦乡,所有窗户都是黑漆漆的,只有她家的是亮着的,她说,“我知道我比他们已经成功了”。
第二句话:这个世界用“数量弥补质量”已经无效。
李叫兽说,如果隔壁公司的一个特别NB的业务员一个月能够做100万元的业务,你用10个普通的业务员也能达到每月100万的水平,你可以用数量来弥补质量;但是,网络文案,一篇好的文章能够取得100W+的传播,这是你用1000个普通文章也做不到的事情,现在用数量弥补质量的观念已经落伍了,顶尖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大。
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不仅需要你的勤奋,更取决于你有没有顶尖人才的思维。
1、给自己一个“支点”。
你就是…….那个人吗?
贝克汉姆,就是那个任意球踢得最好的人。
刘国梁,就是那个不懂球的胖子。
罗永浩,就是那个相声说的最好的做手机的人。
李笑来,就是那个中国比特币亿万富翁。
某某某,就是京城四少。
高晓松,就是那个一流音乐人,二流作家,三流导演。
徐静蕾,就是那个书法最好的演员。
所谓“你就是……那个人”就是你要给自己一个“支点”,因为“支点”你更容易“完美无缺”。
著名先锋派作家马原这样说:
我有一部作品被改编成话剧,我也是这部话剧的编剧。在剧中有一个配角,是一个老演员扮演的,他只有一次登台的机会,在台上他只有四句台词。
他对我说,他不要求增加戏份,但是希望能够给他一个“支点”。
我不明白什么是支点,他解释道就是能够让观众记住他的东西。
那么,你希望怎么改?
他说,自己在台上只有四句台词,只有一次出场机会,但是希望凭借支点能够让所有观众记住他的存在,比如,台词不变,但是让他变成一个瘸子,这样当他“一拐一拐”地走向舞台,观众更能记住他,这就是支点。
所以,你在做事情的时候,是否考虑给自己一个“支点”?
电商著名品牌“三只松鼠”,在给客户快递商品的时候,非常贴心地准备了“夹核桃的夹子”“存放垃圾的袋子”“擦手的湿巾”,这些小的物品就是“支点”。
2、用生命工作
想把事情做的完美,这需要走心,需要用生命工作的精神,当你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妨自问一句“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吗?”
完美羡慕乔布斯的口才,完美崇拜乔布斯的新品发布会,可是我们不知道乔布斯为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提前做的多少遍的练习。
任何一个做到“用生命做事”的人,或许达不到举世瞩目的顶峰,但是秒杀普通众生是绰绰有余的了。
彭小六,一个普通的IT男,喜爱读书,喜爱分享知识,一个有为的斜杆青年。
他参加了“十点读书会”每日签到,每日写读后感而学会了如何阅读和写作。
他坚持把自己的收获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无偿到书店、咖啡馆做讲座,他在简书、微博分享经验,他开设微课堂……
他周一到周五上班,周五下班后开始全国各地奔波,讲座,签名售书。
正是这种别人在“安安逸逸”享受的时候他在默默耕耘,从而成为一个“斜杆青年”,更多他的信息请看《一个斜杠青年是如何在周末边学习边挣钱》《斜杠青年凭什么月入十万》。
总结
1、在职场上我们只有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的自由,只有让自己优秀到不可被忽视的自由
2、为了把事情做的完美无缺,需要对人性进行探索,唯有了解人性“好逸恶劳”之后才能让自己坚定“劳”的决心和行动
3、在职场上给自己一个支点,用数量对抗质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勤奋弥补不了智慧
4、用生命去工作,真的是在做事情而不是假装勤奋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