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过TF2-4时,我卡壳2个月,原因是纠结在一个非常喜欢的片段上。片段是采铜《精进》中的“不要只做信息的搬运工”,里面对信息解码的三个层次说得非常形象。
当时我觉得这个片段实在写得太好了,击中了碎片化学习的痛点,步骤也清晰,我一定要用它把我的2-4拆出彩。很可惜当时对拆书技能的掌握程度有限,这个片段拆解的设计我一直做得不好,总是说不清楚。在遭遇连番“大侠请重新再来”后,我最终放弃了它,用其他片段完成了我的2-4。后面,我似乎就忘了这个片段,更不用说拆为己用,“知行合一”了。
02
2018年4月6-7日,我和30位来自全国一线分舵的资深三级拆书家一起参加了拆书学院的领拆培训。培训的其中一个内容是让我们用“逆向工程”的思维去拆解10万+爆文,如何运用便签法“四步成文”。说实话,我原本想着不过就是把赵周老师(拆书帮帮主)新版《这样读书就够了》里面的相关内容放在了现场进行演练,对收获的期望也没有太高。然而,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归途的地铁上,我习惯性打开了订阅号里的头篇文章,阅读量又是10万+。一开始扫视,便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开篇是“我的一个朋友的邻居……”,这个套路怎么这么熟悉的?再仔细看下面的结构,咦,这段好像是一个匹配的A1例子,那段似乎是类似I的阐述,中心部分是落到行动的HOW,哎呀,又是一篇好的研究素材啊。
当我兴高采烈把文章收藏,标签为拆解素材,并导入幕布进行便签拆解时,我惊呆了。我不正是进行着《精进》中提到的解码信息的第三个层次吗?我正以一个作者的角度思考挖掘这这篇文章的由来。从单纯地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知识跃升到思考这篇的文章的内容构成、写作逻辑,一切来得很自然。
这个层次的转变,正是在这两天培训后我最大的转变。
03
对于这个片段知识,我实际上是经历了三次学习:阅读原文,拆解片段,帮主带领学习。为什么相对于前两次学习,帮主的带拆学习如此有效?除了因为现场培训普遍会比自己学习更有效的一般原因外,有3个非同寻常的亮点值得回味思考:
1、招式。用便签法来拆解一篇爆文,帮主先做了一次详细的示范。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RIA,他还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易记的套路,“前因后果”“适用边界”。这8字真言(招式)是一直贯穿在整个拆解当中,我们自己练习拆解时也不断地对照这8个字所对应的内涵,不断返回思考。就像是学功夫先要有一套非常简单明确的标准招式,能让学习者对照着练习。
2、心法。一开场,帮主就给我们引入“逆向工程”的思维概念,提醒我们要学着倒推,从结果中去倒推作者当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在两天的培训里面他也反复强调这点。心法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时刻觉察运用却并非易事。我非常佩服同组的拆书家Jacky,每当大家沉浸在帮主精妙的带拆,陷入激烈的讨论时,他总是会冷静地提出“如果我们用逆向工程思维去看前面环节的设计,你觉得哪些地方比较好”。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份“退一步跳出来看看”的觉察,是非常难能可贵。
3、练功。有了招式,也有了心法,但不反复的练习,最终也只是落下个“知道”。要让这样的思考行为形成本能,只有反复练习才会让一切化作习惯,随时随地都可以本能反应出来。两天的培训中,无论是成为主题专家的培训,还是精品拆书课的学习,又或是成为拆书专家的培训,我们都在刻意用“前因后果”“适用边界”来反思,不断地练习。当然,两天的练习仅仅只是开始。
04
成为三级拆书家已接近一年半的时间,也跟随着拆书帮总舵、拆书学院的各种玩法拆过,但在我心里,是有这么一条顶级三级拆书家的“金线”,我知道自己还没有达到。但这条“金线”是怎么样的,我说不清,很模糊,“像素非常低”。而这次领拆培训,我的最大收获是看到了“高清”的“金线”,“金线”里的人是怎么样的,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到达“金线”内的那条路。
帮主说“要么你坐在老教师的课堂里,要么老教师坐在你的课堂里”。两天的学习我已经在“老教师的课堂”里,接下来就是和小伙伴们一起拉起小手,义无反顾地跳进更大的“坑”了。
写于2018年4月6-7日拆书学院领拆培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