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开播之前,它是很多人最期待的美食记录电影。
一经开播,豆瓣直接打出9.4的高分!
一度让许多女性吃货,夜不能寐!
《奉为人间》
由之前的《舌尖上的中国1》原版人马制作。
上周仅播出一集,就有75%的观众给出5星好评!
评论里面出现最多的话是——
“舌尖上的味道”终于回来了!
看名字就知道,品尝人间美味,游览美丽风景。
第一集就把名字叫做“山海之间”,空间坐标比较长。
上来定位于西北方向,画面上全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与成群结队的羊群。
这个地方,世代居住着牧民,
热情好客的大叔,让小朋友自己挑选一只羊,作为宴会的主餐。
这个季节的大尾羊,肉质嫩滑鲜美
开火下锅,除了加入清水,无需其他作料,冥冥之中就已经为它注入了美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浮雕”,说的就是这样吧!
讲到羊肉,我们每个人都有浓郁的情感。
冬天来上一锅热腾腾的羊肉,吃的身子暖和,身体也有力气。
在放牧区的东边,蒙古草原上的放牧人,对于羊肉有着独特的见解。
到了冬天,他们把年数长的蝎羊放进奶桶里面,加入烤热的鹅卵石,内外同时加热。
刀刃划过,稠密的脂肪就像是含苞待放的花朵,一碰就开了!
加入羊肉这种味道早已深入人心,让每个人的味蕾早已记住。
那“马肉”的味道,算是在这期节目中,让大家重新认识了。
《闯关东》里面,一群食客冲进饭店后厨,指责老板用马肉代替牛羊肉,破口大骂“缺德昧良心”的情节。
“马肉”在牧民手里,却成为了冬季难得的食材。
零下20度,肋排之间仅仅绷着,加上一层有人可口的深糖色。
过一次清水,切成薄片送上餐桌,就是这个季节对我们最好的馈赠。
从西到东,跨越上千公里,但这算不上游历人间。
节目组把视角转向了国外。
跋山涉水,远渡重洋,走入异国他乡的巴西小镇,有着黄金食材之称的——伊比利亚火腿,就是在这诞生的。
为什么把它称作“黄金”呢?
不同于中式火腿的“野蛮生长”,在这里,火腿诞生的每一步,都被精准地计算出来。
温度、湿度、光照、朝向、窗户开合...
看上去是不是感觉根本不是在制作火腿,
更像是在创作一幅绝世画卷。
晾干十个月的火腿被摆上餐桌,仅仅它自己就可以撑起整个宴会。
为了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享受到火腿的美味,这里有一个专门的职业。
火腿切片师。
弗洛伦西奥·桑奇德里安,正是其中翘楚。
看似简单的步骤,在这里却被西班牙人赋予了一种浪漫的情调。
图片中这位老哥,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他获得了4000美元的时薪。
如果说伊比利亚火腿的成长充满了精心的设计,那么荷兰艾瑟尔湖中大闸蟹的活跃,则是意外的惊喜。
作为外来物种,大闸蟹一度被荷兰群众认为一无是处。
但是最近几年,这种大闸蟹在荷兰的市场销售火爆,价格翻了20倍。
尽管如此,还有许多人对大闸蟹仍有嫌弃。
原因很简单,肉少,麻烦!
对于老外的这种想法,我也只能报着难过的表情。
在中国的土地上,螃蟹就是,美味之王,而大闸蟹就是“王中王”。
就算是蟹黄,通过简单的加工,配以鱼露,都可以熬成黄膏丰腴的秃黄油,胜过其他人间美味。
虽然拍摄的画面感极强,但终归是画面。美食的好吃,在于其味。
如何让两者结合起来,是摄制组应该研究的问题。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细节足,视野小。
为此,《风味人间》在《舌尖》的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步,采用各种新鲜的拍摄方式。
超微观摄影,化身风味物质走进食材的世界。
在显微摄影之下,通过极致的角度看上去非常壮观。
甚至还有CG技术,更给风味的形成勾画出了一股宿命感。
对于吃货来讲,只要层多角度出发把他们喂饱,他们才能坐下安静的听你讲故事。
有那么多的美食故事,其中这一个最让人感动。
台湾东部的海域,生长着一种体型硕大而数量稀少的鱼类,旗鱼。
用传统的捕捞方式,会破坏物种的生态平衡。
于是,一项古老的捕猎技艺在这片海域上世代流转——
这就是镖鱼。从事这项工作的渔民,被称作镖鱼手。
画面中这个男孩,是这里面最年轻的镖鱼手。
但现实是,潮汛千变万化,整个行业又受到商业捕捞的冲击。
男孩和父亲在海上徘徊了四天,也没见到旗鱼的身影。
听说当时跟拍的摄制组都抓狂了,为此还去寺庙烧香拜佛。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父子二人在海上看到一条旗鱼。
年轻的射手,顺势拉开架势。
逆浪投镖,并没有命中目标。
再次调整状态,根据海浪的走向与鱼的游向,再次投镖。
终于得手。
美食得来不易,这样才弥足珍贵。
作为前面两部《舌尖上的中国》的导演,为了满足广大吃货的心,可谓是煞费苦心。
陈晓卿,一个热爱美食的男人。
用陈晓卿自己的话来说,想吃新鲜的虾,只能去往海岸线,不能守在家里的餐桌。
真因为这样的思想,才有他跨洋远去,把每一个地方的美食故事串联起来,成为了现在的《风味人间》。
口水不争气的流到嘴角,我想在这里说一句:导演,辛苦了!
你带来的美味,我有幸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