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在看荣格的《潜意识与心灵的成长》。
潜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往往是我们觉察不到的,但是又深刻地左右着我们的一生。就像大师说的: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一直读下来,难免不会把这样的思路带入到亲子育儿这样一个领域。那么,潜意识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心理暗示”?孩子潜意识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01
来看一个心理学家罗汉森做的相关科学实验
1972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汉(David Rosenhan)招了几个正常人,安排他们到精神病院看病,他们陈述自己症状时,只有一项有些幻听体验,其余一切表现正常。
结果,他们都“被精神病”了,顺利入院,即使入院之后都是正常的,但最少也住了一个星期院。
为什么正常人被诊断为精神病,罗森汉对此解释:医务人员有种思维定式,你来精神病院的,就应该是精神病人;就容易诊断为精神病,一诊断为精神病,那就怎么看你都是精神病——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标签效应”,先入为主影响了你的判断。
罗森汉的研究有力地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标签效应:一旦医护人员认定某一个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会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止视为反常。其实,有时,"病人"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倒是"医生"的眼力和判断力。
罗森汉的实验在教育上的意义是:当一个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个心理条件的标签时,那个标签将掩盖他的所有其他品质,甚至优点。无论那个孩子做什么,老师和家长都认为那个孩子“差”“坏”“笨,心理学上的这种现象叫“标签效应”。
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他自己就会做出“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无论好坏,这标签所带来的社会及心理压力,会影响这个人的个性意识和自我评价。
而孩子在这种效应中表现尤其明显,他们信任家长和老师,会把大人所说的话当成真理,孩子会陷入“自证预言”的心理模式。
02
如果被贴上的是负面标签,
造成的破坏力很大
“我家孩子胆子特别胆小,我怕他以后受欺负,怎么办?”
“我家孩子被宠坏了,特别霸道,爱打人,怎么办?”
“我家孩子特别黏人,离开妈妈就不行,怎么办?”
“这孩子心眼可多了,总是蔫着发坏……”
“你怎么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啊?这样以后上学成绩能好吗?”
……
胆小、霸道、黏人、心眼多、注意力不集中……爸爸妈妈们,不要再给孩子贴标签了,贴上去容易,撕下来可就难了。当一个孩子老被说成“淘气包”“爱哭鬼”“胆小鬼”等,他就会自暴自弃,更加印证你的定论。
03
“好标签”使用不当,
同样伤害孩子
有的家长会说,不就是给孩子贴上好的标签吗?简单!
但并不是只要给孩子贴上了好标签,他就会变好。因为,贴“好标签”也需要技巧。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应该表扬,但是不能在任何时候夸大其词地去表扬。
常常受到表扬的孩子,一旦发现之前的表扬并不是事实,就会陷入失望、迷茫。
不切实际的表扬,另一方面会让孩子过于自信、爱慕虚荣,时而又过于沮丧、自卑,变得不会实事求是地去面对问题和挫折。
所以“贴标签”式沟通,请慎用。
04
避免在他人面前给孩子贴上差的标签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家长要避免在他人面前说出孩子的缺点。
你可能认为这是一种谦虚的方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父母和别人一起否定了自己的价值。
我小时候,家住在六楼,小区的水压不够,六楼经常没有水。为了帮父母,放学了我就跑到一楼公共水龙头那里提水,一桶接一桶的往家里提,把家里备水的小水缸盛满。
因为这件事,常被邻居碰着夸奖。爸爸总会开心又谦虚地回应一句让我难以释怀的话:“小孩子家精神头足,没事在找事做”。
虽然现在我对爸爸这样的回复能够理解了,但是当时,心里真的不好过,自己一门心思地想为父母分担点什么,却没有得到爸爸的正视和肯定,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心里会失落。
05
对待孩子少一点情绪化批评
一旦孩子出现过失的时候,家长的表现通常是情绪激动,脸色发青,手舞足蹈,念念有词,眼睛发直,声音分贝高,语言速度快,一阵狂风暴雨,真可谓酣畅淋漓!
好了,说完了,骂完了,心里也痛快了,也平衡了。
而您可能不知道,当家长大费口舌的时候,大多孩子心里算计的却是:
“现在是骂到一半了!”
“再忍耐一下,就快骂完了!”
家长在呵斥孩子的时候也会突然停下来问:“你听明白没有?”
孩子马上反射说:“听明白了。”
家长问:“记住了没有?”
孩子回答:“记住了。”
家长问:“以后还犯不犯?”
孩子回答:“不犯了。”
这时候如此痛快地敷衍只是为了早点结束这场暴风雨。
如果有摄像机的话,家长看看自己的表情和表现,真可以说是不堪目睹啊!
而孩子对您说的话往往不是能倒背下来,就是根本不知道你说过什么。只知道一点:我错了,所以你骂我!
就连错误带来的愧疚、不安也随着批评的咆哮声烟消云散了。因为他们很明白一点,骂完了一般也就没事了!
孩子惟一做的和感兴趣的事就是等待,等待这番责备的结束!
最后的结果就是“口服心不服”,“你骂你的,我做我的”。
您能指望这种更多带着个人情绪化的宣泄,主观的批评有多大作用呢?
06
用具体的指导代替盲目指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一个孩子很容易、塑造一个孩子不容易,我们不能轻视孩子的情感。
在生活中,首先应该尽量发现孩子的长处,并给予鼓励和称赞。
此外,对孩子的进步先肯定、再提要求,强化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而不是把他的“成绩”放在一边,只说“再接再厉”,这样做也是能打击人的积极性的。
事实上,很多孩子顽皮、淘气、好动,这些都可能是好奇心使然,并不能绝对说是好还是坏;有时候孩子做了错事,也很可能是对成人行为的一张模仿,是无意识的行为。
对孩子不满意、当我们批评孩子的时候,不是任性、放纵地指责孩子的人格和品质,而是应该就事论事,指出孩子具体行为是不恰当的,应该怎么做。
当然,有时候,我们自己可以做到不给孩子贴标签,但是在学校,在朋友群中,他还是难免被其他人贴上标签。
这时,我们要告诉孩子:标签是固化的,但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
你可能因为胖而被嘲笑是胖子,但是通过自己的锻炼是会变瘦的;你这次忘记做一些事情,被同学说不负责任,下一次只要记得把事情做好,你就会重新变成负责人的孩子。
教孩子拥有一种好心态,就可以抵御别人给他贴坏标签造成的不良影响。
家长对孩子有信心,使得孩子越来越有自信;问题孩子会因为家长对他没有信心,就越来越有问题。
别让孩子被赋予的各种标签所裹挟,稀里糊涂地在命运里漂流,顺流时欣喜,逆流时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