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原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译文:
太阳已升起很高了我还睡意浓浓,军将的敲门声打断了我与周公的会晤
他说他是孟谏仪派来给我送信的人,还递给我一个用白绢布裹好并加盖了几道封印的包裹
我拆开信封读信,好像看到孟谏仪站在我面前,再翻看包裹发现有很多圆圆的茶饼
听说每年新茶出来茶农进山采茶时,冬眠的各种蛰虫也被春风吹醒了
由于皇帝还在等着品尝阳羡茶,所以连花草都不敢在茶树之前先开花
暖风吹得茶树好像长出了蓓蕾,其实这些是在春天来临之前就已发出的嫩芽
新鲜的茶芽摘下之后要烘焙好马上封装,像这样的好茶叶我很难看到
因为这是供奉给皇帝和王公贵族的,怎么可能送到我这山里人家
送走军将关上柴门室内再没有其他人,我头戴纱帽开始自己动手煎茶吃
碧绿的茶水面上热气氤氲,茶汤里有细沫漂浮,白色的光凝聚碗面上
喝下第一碗,唇喉浸润,沁人心脾
喝下第二碗,我的烦闷也消除了
喝到第三碗,我的胃肠被刮干了,只留下文章字句五千卷
喝下第四碗,我身上出了一层薄薄的轻汗,那些平生所见的不平事,都从毛孔中散发出去了
喝下第五碗后,简直是筋骨强健身子轻巧
等到喝下第六碗,我好似通灵遇了神仙
第七碗吃不得了,因为我已感觉到两腋下有清风吹拂马上就要飞起来了。
那蓬莱山,在何处?
我玉川子,要乘着清风飞到仙山去
仙山有神仙掌管人间一切
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与人间隔着无数风雨。
他们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
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我还要顺便替谏议探询天下苍生
一年到头来能不能有喘息的机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卢仝在品尝朋友孟简赠送给他的新茶后即兴所做。全诗可分三部分,开头表达对谏议赠送新茶的谢意和对新茶的稀罕,毕竟这皇帝王公贵族才有的待遇,咋就到了山野人家呢?简直是受宠若惊呢。
中间部分讲述了煮茶和饮茶的感受,因为这等新茶不常有,加之味道很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不晓得这碗有多大,要是太大的话,那肚子咋装得下哟),特别是吃到第七碗的时候,觉得腋下生风,飘飘欲仙,浪漫之极。
如果到此为止,这诗也称不上新奇或者有什么特殊意义。但是诗人的目的显然不在于此。所以紧跟着,笔锋陡转,为苍生请命,以神仙来暗指皇帝和朝廷,希望养尊处优的上位者们,在享受这至精至好的茶叶时,晓得它是无数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而来。
诗人也期望茶农们的苦日子能有尽头,诗中蕴含着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奇谲特异,句式长短不拘,错落有致,行文挥洒自如,直抒胸臆,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