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下班的路上,在微信读书里听柴静的《看见》。听得又哭又笑,象傻了一样。
开始是下在微信读书里,想的是空闲的时候翻一翻,看个稀奇。谁知刚看开头,就被吸引。她简练的语言怎么那么伶俐,幽默?又极具画面感,就象用寥寥数语画了一幅漫画,跟着她看到一个个有意思的场景。
看下去,到非典。那个时候我们虽亲身经历,但离医院离一线是遥远的。对非典导致的死亡,我看不见。看到的是隔着屏幕,隔着网络,更像在旁观。她走到离疫情最近的医院,跟那些病人近距离接触,亲眼看到濒死的苍白和空洞。也看到了医生护士的勇敢、无畏、恐惧和无助。还有电视台同事的义气与可爱?从她的文字里,我似乎也能体会种种感受和震撼。
到双城的创伤,跟着她的视角我们看到那个西北小城的现实,青春期孩子的懵懂,家长老师以及社会与他们的距离,这是中国大部分地方的现实,那么真实,说的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事。又那么残酷,为那些得不到保护和引导的孩子心疼。双城的创伤,我开始觉得压抑,沉重的压抑。
今天早晨上班路上,听的是沉默在尖叫。沉默如何尖叫?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对于常年遭受家暴的妇女,常年的隐忍,要么被折磨致死,要么在长久的沉默中爆发,将家暴的丈夫杀死。听她讲述父亲被杀,母亲被关押,姥姥随时可能心脏病死去的孩子时,心里的疼似乎到达了极限。走在路上,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然后就来不及擦抹地恣意流淌。
就在不久前,就在河北,一个常年被家暴的妇女在被连续几天殴打之后勉强从家里逃出来报了警,她被家暴的事实才被曝光,到处传播。被家暴本不是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不止因为她被打时间之长,被打之惨,还因为她儿子表示反对他父母离婚,因为怕影响自己将来找对象结婚。
多可悲,什么都不如一个家庭表面的圆满重要,什么都不如大男子主义的脸面重要。柴静的《看见》这么多年之后,还有那么多人看不见家暴的悲惨,对受虐的妇女,对孩子,甚至孩子自己都不觉得这不应该。这样的儿子有人敢嫁吗?婚后的生活又会如何呢?
还有多少人看不见?看不见种种的不公、不对、不合理甚至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