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昌乐发展的很快,就拿牟家庄来说,道路建设,村庄规划,“扯电”,“”建水塔”。都比寿光这边的村子早上几年。特别是路和电,寿光这边的路高洼不平,雨雪后泥泞不堪,出不来,进不去。昌乐那边是一溜平坦的石子路。晚上更是,那边电灯闪耀,这边漆黑一片。那时不由得感叹“什么时候能赶上昌乐就好了”!
想想那个时候的人真是淳朴,小时候去牟家庄看电视,晚上只要这家人开着大门,就可以进去,有时还坐在人家的炕头上看电视(《加里森敢死队》就在那个时期)……两县交界好处也很多,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寿光的“打狗运动”,我们就把家里养的狗暂时寄养在昌乐这边的亲朋好友家里,等风声过了再牵回来。再比如,一段时间曾取缔过“乡间,地头的瓜菜收购点”。他们就挪到边界以南,用他们的话说“我们在昌乐地里”……往上追溯到“粮票”“布票”时代,当时在我们村的大集上倒卖粮票、布票的,各种贩“私货”的,谈成后,为了防止被抓,往往选择在圩子墙外,或两县交界处交易……(为了好跑,抓住罚劳改)
现在,除了这块界牌、车载的导航还在提醒着两县的边界之外,已经看不出两县村庄之间的差别了。岁月悠悠,情感依旧,任凭雨打风吹,不变的还是寿光、昌乐,一家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