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到了一些背景信息,今天继续
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给职业做的简单分类:厨子VS厨师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两类人,一类就是把工作视作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方法,只要按部就班,重复做到退休,就如厨子做饭只是为了吃饱肚子,也许最期待的是一包泡面就能解决问题
而有一类人是这样的,不但能做出一桌子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还能通过学习和实验,创新菜品,创造新的菜单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苏东坡,把当时便宜又做不好吃的猪肉通过实验改良烹饪方式,制作出美味,大大提高了猪肉的地位,后贬在海南,又把儋州当地无人问津的生蚝加姜,加酒清蒸,又开发出当时一大美味
这里让我想到以前自己曾提到过两类人,一类是生产者,只会做简单重复的事儿,另一类是创造者,创新原有的东西,创造作品,创造价值
这里生产者和创造者是工作中的两类人,看你更倾向于哪一类
做生产者是最简单的,而做一个创造者,就完全不一样了,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机会成本非常高,因为你做的事情比重新发明轮子更难,做一个厨师,就好像蒙着眼睛在迷雾森林中摸索,你会面对很多的失败(爱迪生失败成千上万次是常事儿)
看到这里,慢慢有些明白我自己的一些选择了,很早就讨厌重复无聊的东西(有时候包括人)
还有就是从来不会停下,还有就是给自己贴个标签或者划个范围,要不断的探索自己未知的边界
[其实第一个造原子弹和后面再造出原子弹,难度是不一样的。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因为没有做出原子弹时,这件事能不能做成是不知道的。你没有这条路径。当别人做出来后,你再重新造一颗。你知道,它可达。你把范围集聚缩小了,变成了工程性问题。而开始,只是探索性问题。两个问题的难度,截然不同。
]—傅盛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一切都创造,在重要的事上,做创造者是非常必要的,譬如常见事业设计,在哪里定居,和谁交朋友,娶谁,是否要孩子等等
我们继续来看事业这个话题下的一些主题
时间:我们来看看作者对人生的拆解,如果人生长度是86年,一生有75万小时,吃饭睡觉等有32.5万小时,童年岁月有17.5万小时,而有效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大概是25万小时,即人生最多1/3时间属于事业周期,那么你如何使用这25万小时呢?
身边有不少人在抢时间,规律生活,早睡,凌晨6点起,每天多出2-3小时,精简娱乐,没有节假日等,都是在有效时间上下功夫
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拆分法,把一个庞大的问题,分解为小的。具体可执行的,这样子不但容易实践,也方便改进。之前做过一些项目用过这个方法,复杂而庞大的项目,一点点的拆分,最后不自觉的就搞定了
再提一下《奇特的一生》提到的柳比歇夫,用时间记录法来审视自己的每一天具体如下
[
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
客观的记录时间的支出,也是看了这一本,才开始感知到时间在滴滴答答的流逝,越用越少,也开始试着用时间来交换知识信息经验技能,一辈子的交换,一种无限游戏
生活质量:这是事业的大后方,身边有人常生病的,有人负债常被骚扰的,也有沉溺于游戏或其他的,他们多少生活都会乱糟糟,很多心力都用于处理应对这类问题,工作也随之受到影响,生活更多的时候是把身体和心灵照顾好,工作之余锻炼保持好身体,阅读,学东西让大脑保持活性,自己做或者外出享受美食,照顾好正常欲望,把自己住的地方收拾整洁,可简单装饰,和家人朋友相处愉快,这些都可以简单让生活质量提升医大截
身份:这是认识自己的一个方法,譬如我给别人讲,我是做教育的,实际上在做一些其他事,那么就是混乱的,如果我清晰的知道自己是教师,是学生,是xx,那么事情就变得更简单了,事业就是职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可尽情创造
影响力:名声,地位,财富等很多基础来自于事业,身边的人会因你的一些改变而受到影响,行业因为你的工作而改变,那么身边的人和事是如何变化到的呢?
讲一下自己的例子:我跟人学多线操作,参考别人加强实践能力,听人的建议去尝试,而这些都是他人对我的影响,也是事业成长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