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梅
王 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诗作者用他画的梅花,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和淡泊名利的品格。
古诗的教学要依诗而教,老师一般是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清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是浅层次的教学,而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设计有深度、有高度,对学生进行了高阶思维的训练。
王崧舟老师通过意脉追索开掘古诗的文化意蕴,“意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脉是一个重要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诗人为了使作品成为完整的有机体而采用的内在艺术结构形式。意脉如同人体的血脉一样,贯穿全篇,使作品的思想情感得以有机统一和流畅表达。意脉的研究涉及到诗歌的主旨与内在结构形式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立意是否贯穿全篇以及如何使之贯穿全篇。
我来解读王崧舟老师如何通过意脉追索开掘古诗的文化意蕴。
一、以“梅”为意象,确定学习主题
这首古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用“梅”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孤傲的人格追求,所以学习主题就是借助意象来理解作者高洁、孤傲的人格追求。
二、以“梅”为意象,确定教学目标
核心目标:能联系诗人生平,感受诗人借画梅、咏梅来表达自己高洁、孤傲的人格追求。
条件目标:能正确认读“砚、冕、乾、坤”四个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满乾坤”等词的意思;能理解《墨梅》的诗意,体会诗中“梅的清气”这一文化意象;初步了解诗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以“梅”为意象,分解学习任务
感受文学意象:整体感知,梳理三种梅
品鉴文学意象:品鉴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
表达文学意象:托物言志,传承“梅文化”
四、以“梅”为意象,创设学习情境
借助注释理解典故“洗砚池”。
洗砚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王羲之故居”内。传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刻苦练字,经常到池塘边洗刷笔砚,结果池塘的水都被染黑了。
王冕说他家有洗砚池,意思是自己也像王義之那样勤奋刻苦。
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洗砚池”会说话,它会对王冕说些什么呢?当王冕学画遇到困难的时候,洗砚池好像在对他说什么?当王冕学画已经很有成就的时候,洗砚池好像在对他说什么?
这个情境把学生代入了学习的情境,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并且把学生的已知学习经验生活经验打通。
五、以“梅”为意象,拓展资料深度解析
拓展多首写梅花的诗句,王崧舟老师总结出,查了100首写梅花的诗句,其中有65首写到了梅花的香气,王冕写的不是“香气”而是“清气”,师生探讨“清气”这一意象的文化思考。这是横向拓展。
纵向拓展:王崧舟老师拓展了王冕不同时期写梅花的诗句,对墨梅这一意象进行纵深挖掘。这一拓展,学生对王冕的形象和品格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六、以“梅”为意象,设计学习活动
梳理三种梅,感受文学意象:通读分类,整体感知。
品鉴“梅花”意象:引经据典,品读“家中梅”;知人论世,品读“画中梅;互文比较,品读“心中梅”。
表达文学意象:托物言志,整体提升。
王崧舟老师以“家中梅”“画中梅”“心中梅”这一意脉,行云流水般完成了学习主题,也紧扣新课标,使学生的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都得到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