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很害怕面对这样的问题,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还折腾?到底想要什么?
年纪成了评判能否折腾的标准。
面对这样的问题,在我这里不是无解。而是,心中那个答案没有办法说的清。比起当下的穷困潦倒,更令我害怕的是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特别是当一个人不再是小孩的时候,当一个人处在一个尴尬的年纪。
我看到的大多数被年纪限制的情况是一个人不为而不是不能为。有的五六十岁就把自己化成老年人,等着被世界淘汰。
每一个人珍惜当下的方式不太一样,有人怀揣着害怕,小心翼翼地消磨;有人怀抱着热情,开开心心地体验。
做一件事不应该被年纪限制,年纪的限制是借世俗的眼光给自己人套上的枷锁,以此为借口对自己绑架。我不希望等自己老的时候整天与病床与无所事事为伴。
若宫雅子今年81岁,她60多岁开始学编程,75岁学弹钢琴,因为开发了专供60岁以上人群的热门游戏《女儿节祭坛》,引起苹果CEO库克乃至全球IT人士的注意。
雅子奶奶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失去很多东西:丈夫、工作、头发、视力,许多方面都在做减法。但当你学习新东西的时候,不管是编程还是弹钢琴,都是一种加分。”
我常听到有人对我说,这样稳定不挺好吗?其实没有好与不好,只是人生的不同活法而已。
我也拿这个问题问我的妈妈,她回答说,不管你,你自己的事,你自己看着办。我一脸尴尬,当时准备的一肚子反驳的话倒失去了施展地空间。我能肯定的是,这个问题从我爸那得到的答案绝对是别瞎胡闹了。
而现在的我想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
自由职业者,看上去是一个很闪光的词,收入不错,用不没有束缚,近几年自由职业者实现财富自由的事已经屡见不鲜,时常在耳边环绕。但我的理解却不是看上去那样光鲜亮丽。自由职业绝对不是,你想干就干,不相干就不干,想睡觉就睡觉,我觉得反而是更加的自律,这里的自由是经由束缚的自由,而这个束缚来自于自己对成为更好的那个人的执着。
那种自由是指时时刻刻都是工作的状态,是一种享受的状态。出去旅行不是休假,是在工作,因为一切所看到的除了风景之外还有传达出去的人生。在家看书也不是休闲,是工作,因为那是一种进步的状态。
这种自由指的是能把时间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支配。
嗯,喜欢这样的生活。
推荐1:北师大刘嘉老师,心理学30讲,《自由意志是否存在》。在这篇文章后面有人留言说:吓尿了。我觉得可能是真的,O(∩_∩)O哈哈~
推荐2:刘嘉心理学课巜为什么“活在当下”是幸福法则》,精彩选段:
哈佛大学教授兰格通过心理学史上一个著名实验来说明这一点。这个实验也被称为“返老还童”的实验。
兰格教授在一个修道院里面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将这个地方布置得和20年前一模一样。
兰格教授邀请了16位年龄在70到80岁的老人,在这个时间胶囊里生活了一个星期。
在这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听的都是20年前的音乐,看的都是20年前的电影和电视,阅读的都是20年前的报纸和杂志,谈论的都是20年前的国家和世界大事。
也就是说,这些老人被要求假装生活在20年前,也就是他们50到60岁的时候。在实验刚开始的时候,这些老人觉得还不太习惯,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完全适应了这个时空胶囊,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关注好像真的回到了20年前。
一个星期过去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这些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当他们开始来参加这个实验的时候,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甚至需要家人的陪伴。
而经过了这一个星期之后,在心理方面,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和反应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身体方面,他们的血压降低了,他们的步态、体力和握力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有一个老人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可以自行行走。而另外一个老人开始玩起了橄榄球——你能想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玩橄榄球么?
结果震惊了所有人,老人们的家人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个返老还童实验更厉害的灵丹妙药吗?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用专念突破固化的思维方式
兰格教授解释到,这是因为“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
“衰老”是我们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个固化的思维方式:当人的年龄大了,人就必然会衰老,就必然虚弱多病。
而如果你用功能磁共振扫描仪去观察大脑的结构与功能,你会发现90%以上的六十岁老人,他们的大脑活跃度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事实上,他们在记忆力、推理力、信息加工速度等方面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年轻人没有显著的区别。
但是,当我们一旦进入老年,年轻时对老年形成的体弱、多病、无助的思维定式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所以,当你发现你的记忆力变差,你的第一反应是:因为我老了。但是事实上,只是你并没有像原来一样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记忆了。
所以,记忆力的衰退,并不仅仅是生理的衰老,而更多的是你心理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