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从而有着比较丰富的情绪体验:有时我们开心,有时我们难过,有时我们愤怒,有时我们哀伤……在这些情绪中,有一种情绪大多数都不愿再次面对,那就是恐惧。
恐惧无所不在
1.玻璃栈道上的“风景”
大家可能都知道,张家界的天门山有个很现代的玻璃栈道,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但你去到那里,看到的不仅是风景,而是各种丑态:很多人走这个栈道的时候,是双腿发抖,鬼哭狼嚎,甚至是爬着过去的。
透过这个玻璃栈道虽然直接能看到万丈深渊,但它其实很宽,而且是玻璃钢做的,跟钢板一样硬,用锤子都砸不碎,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而很多人还是不敢直接往前走,以为爬过去就没有危险,所以就出现了各种丑态和惊叫。可见,恐惧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
2.“帕斯卡思想实验”
在西方的科学研究中也有类似“玻璃栈道”的例子——著名的“帕斯卡思想实验”。
这个实验是把一块足够宽的木板放在地面,你从这头跑到那头去,脚是不会触到地面的,但如果把这块木板放在两个悬崖之间,几乎就没有人敢过去了,甚至连挪过去都不敢,会觉得自己随时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
这个实验也说明了,人的理智在情感面前非常无力——理智已经清楚告诉你“一点儿危险都没有,在上面跑步都不可能掉下去”,但为什么我们连慢慢挪过去都不敢呢?
因为“恐惧的力量”不仅大,而且无所不在。
恐惧是一切负面情绪的源头
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里的“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恐惧”是一切负面情感的总源头。我们很多的负面情绪都有恐惧的影子。
“忧郁”的背后是恐惧,你没恐惧就不会忧郁;
“嫉妒”的背后也是恐惧,正如房龙说的,“一切的不宽容都来自于恐惧”;
巴菲特认为干扰我们决策的是两个东西,恐惧和贪婪,其实“贪婪”的背后也还是恐惧——“贪婪”是不断攫取资源以备不时之需,如果你没有恐惧就不会贪婪。
心理学上也有一个结论——愤怒和恐惧其实是一回事。区别是啥呢?梁宁这样解释:你的边界被挑战,你觉得自己的力量大过对方,你就愤怒了,如果你觉得自己力量小过对方,你就恐惧了。
恐惧是万恶之源
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说过“恐惧是万恶之源”。我以前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世界上有很多的邪恶,为什么恐惧是万恶之源呢?明明很多东西比恐惧要邪恶多了——后来慢慢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很多的邪恶源自于恐惧”。
正如茨威格说的,“历史上那些残暴的刽子手常常都是懦夫,最残暴的人往往又是最懦弱的人,因为他们身怀恐惧的时候会做出极其残忍的事情来”。
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不把“恐惧”这个魔鬼、拦路虎去掉,任何认知和行为一定会扭曲变形,甚至荡然无存。
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里,三傻之一,也是最窝囊的那一个,他的特点就是“恐惧”:他宿舍里的同学烦都很烦他了,因为他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求啊、拜啊,比如考试之前要拜眼镜蛇,他整个生命的体验都是被恐惧所笼罩的,所以任何事情一出现,他就退缩。
所以,当他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用摩托车赶快送他父亲去医院,而是出交通事故怎么办,没有救护车他父亲在中途死了怎么办——“恐惧”成了他人生路上随时出现的拦路虎。
克服恐惧,我们才能快速成长
既然说“恐惧”是妨碍人认知和成长的最大拦路虎,那么,怎么才能去掉恐惧,达到一种真正的优化认知呢?答案是:绝望疗法。
我们的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我们的恐惧,来源于我们之前的认知,不把我们这种认知改变,恐惧是不会离开的。
不进入一种极度绝望的场景,你可能永远驱除不了这种认知,也就永远驱除不了你的那种恐惧。
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值得我们反思。
他一路历经坎坷,被贬官,被追杀,忍饥挨饿,遭遇了种种不幸,死的心都有,最后到了极其蛮荒的贵州龙场。住在周围的,除了毒蛇虎豹就是语言不通的当地原住民,他陷入到了一种绝望。
而在这样悲惨的境遇中,他又亲眼目睹发配到这个地方的一个人连同他的儿子和随从,在一天之内,由于经受不了这个地方的荒凉,三个人都死了,他想象自己有一天也可能这么突然死去。
王阳明躺在一口石棺里想,“如果此刻我死了会是什么样?”
在石头棺材里,王阳明突然悟到了:没有任何东西是可怕的。当“怕无可怕”,进入极度绝望以后,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这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他不需要任何外界的东西来给自己打强心针,来支撑自己。
当恐惧被驱散,王阳明的内心感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从棺材里出来,面对群山狂喜大吼,悟出八个字:吾性自足,何待外求——一切都是具备的,什么都不求。他战胜了自己的恐惧。
电影《重返地球》也是一部讲述恐惧的影片。
人一旦恐惧,就会发出一种信息素,怪兽会根据你发出的气味来追踪你,吃掉你。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战胜自己,克服恐惧,怪兽再也无法找到他了,反而被他斩杀了。
很多时候,我们所恐惧的东西很可能是一个幻觉,当你真正坠到那个谷底的时候,真正直面它的时候,恐惧就自然消失了。
愿我们都能克服心中的恐惧,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