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球游戏》是一本难读的书,从一开始黑塞似乎非常想把告诉你的东西一股脑都说出来。因而我开始阅读的速度极慢,而后的节奏逐步加快的原因是我下决心把这本书纳入自己的精读书目,今后时间宽裕时回自己阅读,因而可以略过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玻璃球游戏》与《红楼梦》
对玻璃球游戏这个精神领域最高成就的描绘让我联想到的正是《红楼梦》里的那个大观园,只不过一个是精神上的东西,而一个是物质上的东西,同样美奂美轮;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玻璃球游戏的描述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对那些精美菜肴的描述的作用相似,都是为了日后卡斯特里的衰败和贾府的式微做的铺垫,那些物质上的繁华和精神上的繁华都是一个过程,绝不是永恒。因而停留在其中的人会有巨大的痛苦,克乃西特在最后体会到的正式这种痛苦,面对一个自己无比热爱的体系即将崩溃的莫名恐惧使他选择走向俗世,以自己的努力挽大厦于将倾,然而由于黑塞对卡斯特里的精神怀有巨大的好感,以至于他虽然知道变化无常和变化必然,却也并不忍心真正的把卡斯特里的破败写出来,而只是借助克乃西特描绘了一种可能性。
然而如果我们读的仔细些,会看到里边重要的一句话。“克乃西特属于具有这类天性的人:凡是目睹自己信仰爱戴的理想,自己深爱敬重的国家和团体有了弊端和灾难,他就会生病,憔悴甚至死亡”。这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克乃西特满怀新的觉醒而带来的希望和信心走向新世界时,为什么会突然死亡在湖里游泳之时了。
而曹雪芹则没有活到写完贾府命运的时候,但我们越看贾府的辉煌、大观园的壮丽及生活于其间的美人们的诗情,心灵里便约不忍看到最后的结果。当我们看到结果时,心灵受到的震撼就越大,就越接近这个觉醒时刻。那是一种生机勃勃,而背后又充满无法名状的痛苦的感觉。因为人世无常,变化无常,永恒不存,再美丽的东西也许都是脆弱的。从这点上讲曹雪芹和黑塞想告诉我们的东西是一样的。均是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从这点上讲,说黑塞是“欧洲佛”可谓贴切。
克乃西特与孔子
如果仔细对照克乃西特和孔子两个人,即使只从人生经历发生的年龄上看,也是极其相似的,更不用说对克乃西特的描述上活脱脱就是一个孔子的样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克乃西特的大事年表(年龄)与孔子的做一个对照。所以我敢说黑塞是以孔子为原型来塑造克乃西特这个人的,甚至最后克乃西特走向俗世,以教育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也和孔子极其类似。
孔子所处的年代是一个道德崩坏的年代,他一生都在为建造精神上的家园和乐土奔波。他心目中的圣殿岂不就是这个卡斯特里吗?但他最终走向了现实,走向了生他养育他的人民和俗世。这一切与克乃西特可谓对应。而老音乐大师则正是象征着老子,他最后入圣了,对克乃西特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想象孔子见老子的交流吧,这个几乎是一摸一样的。孔子见过老子后是否认识到自己的一切是徒劳的?没人知道,他自己也没说过,但我相信他已认识到,但他更认为这对于自己是个责任,虽死而不辞走向自己的毁灭。很多人说不明白孔子为什么岁数如此之大了还在周游列国,有人说他是在跑官,但对照克乃西特的所作所为,就很容易理解孔子之所为,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人应该感谢黑塞。
看完这本书,特别是最后三个小故事,掩卷长思时让我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许久前看过的一个帖子“繁华世界一捧沙”,两个僧侣用彩色的啥子构筑出繁复的唐卡,以佛为中心的广大世界,作画时间长达1月。画面之精美前所未见。然而当画作完成后,他们只是简单的拿出刷子,将构成这幅沙画的沙子扫成一堆,装进瓦罐,三月构筑的世界,摧毁只需片刻,还原回沙子的本质。此种震撼,正如《玻璃球游戏》带给我的。
好的书,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发生转变,《玻璃球游戏》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