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周三,晴,23-34度
今天终于读完董平著《老子研读》。这几年我专注研读儒家典籍,反复诵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礼记》,而忽略了老、庄的阅读。老、庄的原著在数年以前也是读过几遍的,还写过一些解读文章。然因未像阅读儒家经典下持续的功夫,故印象不深刻。
这段时间读了鲍鹏山说庄子和董平研读老子。鲍鹏山的讲述文学气质较重,所谓的文学气质是指感性的一面——夹杂个人的情绪立场,缺乏哲学的冷静、缜密。董平的解读专业但不艰涩,能将复杂的逻辑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述清楚,且能把握住老子思想的精神内核,并以此“一贯”在众多纷芸的前人注解中考证出逻辑自洽的正解。这一点很了不起。说明他不是就文本讲文本,而是在熟读、想通、悟透的基础上自如地阐发。若用学书的境界来比喻,他已吸收了书家之神,从而万变不离其宗。
董平先生这本《老子研读》,也为我的《论语集解》创作提供了范本。我当初写《论语集解》时,不想走通俗的路子,联系现实生活妄解经典。但走专业考证的路子,就我目前的水平又极为吃力,而且写出来也没人爱读——专业人士看不上,普罗大众不想看。董平先生的解读极好,不盲目、铺张地吊书袋,引证前人的注解,只为引出自己的观点。论述严谨、见解独到、且不枯燥乏味。
中国哲学有体、用之分,体是指理论的本体,用是指体的应用、表现。老子、孔子、庄子三者的思想,在体上是一致的,区别体现在用上。虽有人说老子是南面之术,半部《论语》治天下。但时过境迁,用老子、孔子的思想来治国理政,显然已不合时宜。李泽厚提出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的概念。我觉得老子、庄子、孔子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人的宗教,是中国人私德建设的教本。
今天处理公务,没画画。明天起早去体检。
健身打卡:
10:30 长寿功20分钟,禅舞10分钟。
22:00瑜伽45分钟。
手机使用时间:5小时6分钟。其中B站2小时31分钟(练功30分钟,另两小时网游),微信1小时16分钟(网游),简书26分钟(交流)。今日网游时间长达3个多小时,超1个多小时。光读书,不画画,就会增加刷机时间。
前几天做东河肉饼剩下一点肉馅,今早打水包包子。打完水的肉馅最好放冰箱冷冻半小时,再包。早晨时间紧,直接上手包,结果汤汁四溢,收不了口,蒸出两笼豁口包子。夫说:样子丑有啥关系,味道好就好。什么叫老伴?就是你打扮得再好看,也不怦然心动。你蓬头垢面亦不嫌弃。食物也一样。好吃、难吃,都是两个包子。无分别心,相处自在。
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什佰之器”是指相当于十、百倍人工之器,也就是带给人各种生活便利,节省人力的工具与器物。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及社会化分工日益精细,人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也渐渐远离了手工劳作。人却变得越来越工具化和集团化。
所以,在我们生活中保留部分“结绳而用”的原始内容,弃置一些现代文明的“什佰之器”,才能使心灵复归原始的清宁朴茂。我多年坚持自制早点,正是问道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