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过余华的《活着》,觉得它道出了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人平凡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等一系列动荡生活,见证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败,身边的人陆续离开,他失去了太多太多,最后只有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的面对世界,一切的悲伤往事在他口中都变的那么平淡。而《第七天》以杨飞及杨飞周边人的生活境况为线索展开了一段段故事。
1.父爱及母爱的伟大
杨飞就是那个“火车男孩”故事的主角,他是幸运的,遇到了养父杨文彪,那个朴实、善良父亲,宁愿用自己一生的幸福去换取杨飞一个快乐的成长,但最后杨飞找到亲生父母后,还是选择了陪伴着养父,他退休生病,也得到了儿子的照顾,我想世间所有的爱都是有回报的。还有被杨飞视为心中母亲的李月珍,他把杨飞当做自己亲生儿子来照顾,这并不是一份友善的帮助,更多的是出于一个母亲的身份对他的照顾,当李月珍离开人间,与那27个婴儿相伴,她也成为她们的母亲,在婴儿的“啼哭声”中陪伴着他们,守护着他们。
2.社会问题的凸显
暴力强拆、重大安全事故、河中婴儿事件、片面追求曝光率、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事件的背后,政府以及相关责任人是否去反思了自己的问题?他们只是寻求了一种更糟糕的方式去解决了一些当前的问题,而这背后是否又去替人民想过?一个孤独的女孩在废墟上等待着爸爸妈妈回家,却没想到如今她需要一个人坚强的活下去了;那活生生的27条生命就那样消失了,背后那么多的家庭他们还需忍受失去孩子的痛苦,而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绝望,他们觉得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3.身份地位的凸显
书中很多次表达了对社会中阶层和地位导致的的待遇和差异,甚至是死后在殡仪馆排号、寿衣、墓碑的材质以及墓地等都是财富与地位的显现,社会中那么多的小人物,他们朴实善良,但最后生活依然艰难,死后仍是那般的不堪,现实生活中的丑陋和死无葬生之地相对比,道出了很多人的感慨,财富、权利好似象征人们死后是否安详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