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跟一个朋友吃饭,又喜闻乐见地八卦了一起出轨事件。一对相恋八年的情侣,就在结婚前夕,男方劈腿了。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男方的条件比较好,条件好自然选择就多,于是这个男生就一直在背地里沾花惹草。而这个事件的原配,从小就喜欢这个男生,所以在一起后就一直非常珍惜,对其进行着妈一般的照顾,无微不至。
男方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家里红旗不倒,家外彩旗飘飘”了,自己着实喜欢玩,也不太想憋着自己。然而没想到的是,这一次的野花让他动心了,除了对小三产生了无穷的爱恋之外,竟然还开始嫌弃起了原配。
马上就要结婚了,而且小三也是一个将要结婚的女生。男生权衡了半天,感觉这事情闹下去似乎风险有点承受不起,结果决定长痛不如短痛,最终还是断了。
虽然结果算是平息了,但是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心里难受是切实的,内心纠结了半天,就找到我这个朋友聊了聊天。朋友鄙视了他一番后,男生表示自己还是要好好地对待原配。
这男的是真的渣。不过这也让我想起来先前看过的一个理论,可以换个视角看一看劈腿的问题。这个理论是说,人的行为并不是由意识决定的,意识不过只是解释我们行为的一个工具而已。
为了说明这个理论,还有这样一个实验。
人的大脑分左半脑和右半脑,连接两个半球的叫做胼胝体,是左半脑和右半脑沟通的唯一桥梁。现如今有一种特殊疾病,需要把人的胼胝体切开才能治愈,于是这些人就变成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实验大概是,蒙住这个胼胝体被切开的人的右眼,让他用左眼去看一条信息“请出去逛一圈”。由于左眼是受右脑控制的,而病人的胼胝体又被切开了,所以他的左脑压根不知道这条信息。可是负责语言的区域却在左脑,所以当病人出门的时候你拦住他,问他为什么要往外走时,病人理应说“我不知道”才对,但是实验结果却不是这样的,病人会现场给你编一个答案,比如说“我要去喝可乐”。并且,病人对这个理由深信不疑,他觉得自己往外走就是因为自己做了“喝可乐”的决定。
也就是说,意识只是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性的工具,意识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这个理论有什么用呢?答案当然是找对象了。找对象大法里有一条十分重要的技巧,叫做“吊桥效应”。
当我们走在吊桥上时,由于吊桥摇摇晃晃的十分不稳,这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我们此时碰到了一个异性,那就有很大的机会误认为这个异性就是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后对其产生感情。这时候再想想游乐场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失重”的游乐项目,可不就是为了情侣们而准备的么。
理性只是人们对身体反应的一种解释。是身体先感受到了爱,才有理性出现解释这种感觉是爱。所以只有让身体感受到了爱,那才是真的爱。这也是为什么那些纯凭理性找来的对象总让人感觉缺点啥的原因。
按照这个说法,爱情确实可以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不过这也很容易出现问题,就是我们根本无法预测自己的身体在什么时候被吸引,一切全凭巧合。
理论上讲,不管是恋爱中还是婚后,依旧可以遇到心动的人,而且根本没有办法预测。那又该怎么办呢?
美梦成真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是人们向往的情况。当所有期待都能被满足,那会是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在爱情中,有两种情感非常折磨人,也成为人们在爱情中各种行为的动机。一种是亲密程度不断升级的欲望;一种是惧怕关系断裂、对关系割舍不下的情感。如果人们在这两点得不到满足,那即便是保持住了某种稳定的状态,也一样会不舒服。
一切都是身体的问题,所以非常悲剧,理性再努力也无法控制身体的反应,感觉来了除了克制别无他法,要么断了自己升级亲密程度的念头,要么直接割舍掉,永远别联系。
不过,当某种情绪到来时,如果人能够觉察和捕捉到这种情绪,就有了纠正行为的可能。不让这种情继续蔓延下去,克制住了就是好样的,克制不住就是渣。
然而,克制是要求自己的,而这个世界操蛋的地方在于,很多时候我克制了而别人不克制,到最后吃亏的会是我自己。那么,又如何预防另一半有出轨的念头呢?
既然爱是既不讲良心也不讲逻辑只讲感觉的,那么一个好的求偶策略就在于,尽量不要让自己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中,过分紧张、刻意显摆都是不必要的。而且,只有在自己最普通的时候吸引到的人,才是相处起来最没有压力的人。
不过,之前看到一个心理学的说法,说找对象的时候找的都是潜意识里的“最出色”,只有保持住“最出色”才是可持续稳定的状态。所以在一段关系中,除了回应对方之外,更重要的可能还是努力生活保持住自己的优秀。不是你对别人足够好别人就会爱你,而是你足够可爱,别人才会爱你。
相反的,如果一直在装的话,无法避免对方爱上的是仅仅是你的修饰。不断满足对方理性中的欲望,实际上也只会变成对方的仆人,那关系也自然就不会是平等的了。重点在于你给对方带来的感觉,跪舔是没有未来的。
而且如果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很好了,也对得起自己,但对方还是一样不爱,那最后的分手也就没什么好留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