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是亚隆一本设想精神崩溃后的尼采接受心理治疗的小说,亚隆是喜欢尼采的,尼采的“超人”说和“强力意志”强心剂一样鼓舞振奋过很多人,他的很多金句也都铿锵有力广为流传,为身陷黑暗绝望的人输送着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勇气与力量。比如“凡杀不死你的必使你强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这么饱含强大生命力的尼采,却长期受头疼等各种疾病折磨,最终精神崩溃,在年纪不大时去世。很神奇的巧合,小伙伴查资料,今天居然是尼采诞辰纪念日,我们也算以这种特殊方式,向大神致敬吧。
尼采跟弗洛伊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那是个心理治疗即将诞生的时代,亚隆说没人把尼采跟精神病学联系起来,可能他觉得精神崩溃后的尼采假如能接受心理治疗会是有帮助的,所以才构思了这本小说吧。
不知道是头脑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亚隆习惯于严谨,还是身为小说家角色的潜质还不太够,总之亚隆拘泥于不想篡改真实历史而一度难以展开故事情节。最初他遗憾于弗洛伊德没有再早生10年,心理治疗早诞生10年,那时的尼采就有可能接受弗洛伊德治疗。最后,他用自己的方式,借助一个更贴近于事实的链接,让情节合理发展起。
有意思的是亚隆从自传开始到现在的转变,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笃定。曾经自卑压抑的亚隆,被自己事业的成就连同玛丽莲的感情喂养,自恋慢慢饱满圆润起来。联想起前面他有次在上海逛到一个教堂,偷偷做到神父位置上,感慨自己不能像神父那样轻易就能救赎众生,我们在群里奚落他自恋维度高到救世主情结都出来了,不仅想着普渡众生,连已经去世的大神也想一块儿救赎,已经读过他大部分书的小夏老师说他后面还想救赎叔本华呢,看来在自恋维度上,咱们的亚隆老师还真是昂扬得很。
因与母亲的隔阂和身份背景而非常自卑焦虑是亚隆一路努力实现自己的动力吗?好像不全是,有一部分肯定跟他自己不屈的意志和能力有关。我的意思是原生家庭也好早期养育环境也罢,并不能很大程度地决定一个人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他成为自己的路上,有太多值得讨论和无论如何讨论也找不到答案的因素,这也是生命的神奇之一。致敬每一个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在努力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