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问候
端午节来历的传说,有多个版本。在2016年部编小学语文书本中,《端午粽》一课中是这样介绍的: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可见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这个故事占主导地位。查阅资料可知,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不管是纪念屈原、伍子胥,还是曹娥、女娲,都不是喜庆的故事。那些习惯在节日里送祝福的人们要注意了,这是一个祭祀活动,不要说节日快乐,请告诉孩子应这样问候:节日安康!
关于屈原
在2016年部编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书本中,教学资源栏给出的资料显示,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的习惯,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食。年复一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那天,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他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关于我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我们眼里的端午节已经变了。记得小时候,端午节经常遇上收麦时节。那时候机械化程度不高,收麦子还是用镰刀,用一种叫驾车子的工具把割下的小麦拉到场上,很忙很累。但我们父母过端午节还是很有仪式感的。五月的初三或初四,家长们早早起床,把糯米泡上,嘱咐我们去摘芦苇叶。记忆中的芦苇叶都是长在水边,水很清,芦苇叶很大,我们结着队去摘。然后要去特定的地方去割捆粽子的席草(我们那叫biao草)。下午母亲会早早的回家,开始包粽子。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亲子活动,大人做什么,我们就在旁边帮忙,做着做着就会了。晚上煮粽子,煮咸鸭蛋或咸鸡蛋,还会炸油条、菜角、糖糕。粽子的清香悠远、绵长。
九十年代,中国迎来了人口大迁移的浪潮。父母外出务工,那时端午节不放假,父母不能回家,有关端午节的记忆也出现了断裂。08年端午节被列入全民法定公休日,三天的日程来回路上要耽搁大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就是金钱,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就不要耗时间。芦苇被砍伐,哪里还有芦苇叶。席草更是难觅,就算材料都有,谁还会包粽子?超市里各种口味的都有,何必还费那个精力?有的父母觉得这是个传统节日,要让孩子接受传统知识的洗礼,就陪孩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所以端午节的商业气味更浓烈些。
关于孩子
一年级小朋友学了《端午粽》,他们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二年级课本选一课《传统节日》,介绍了七个节日。放假前我问孩子们:“如果你见到屈原爷爷,你最想对他说什么?”有个孩子说:“屈原爷爷,大王不听您的就算了,您应该换一种方式,生命是最可贵了,您死了也没用!”有个孩子说:“屈原爷爷,老师教我们安全最重要,您自杀是不对的!”有个孩子说:“屈原爷爷,既然您阻止不了大王要做的事,您就到别的国家去呀!”有个孩子说:“屈原爷爷,您可以不用管这些,做一个伟大的诗人不是很好吗?”……我们的本意是教育孩子爱国,但是孩子们却有自己的理解,孩子虽小,但是却能看到问题的本质!
单纯的孩子们,他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都会脱口而出。有时会让大人们尴尬,大都以一句“童言无忌”解围。在端午节,我们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孩子要吃咸肉口味的粽子,我们就去超市挑选。有篮装的,八个粽子,八种口味,乌米做的。六个咸鸭蛋,包装篮很艺术。在挑选的时候,我们发现粽叶上有白色的毛毛,我不买,孩子可怜巴巴的看着粽子,想要。先生看着孩子可怜,就提了一篮。我们一到家就忙着拆开包装检查,白色的毛毛确实是霉。孩子问为什么会有霉?我告诉他粽子不容易保存,有霉是正常的。他问还能吃吗?当知道不能吃时,他还是很失落的。我不知道这件事会在他心间种下什么种子,又会结下什么果实?我不能告诉他,其实现在的粽子从原材料到销售,整个过程让人很不放心。我只愿他心存美好,善念在心间。
当初屈原心系国家,忧国忧民,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证明自己。今天虽没有外患,但爱国情怀不能缺失。如马天成所说:“小爱、爱己爱家;大爱,爱国利他。”希望我们都如屈原般爱国利他,如孩子般单纯无邪。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在端午节之际,我们传承经典,希望这首经典童谣还能被记起、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