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不打孩子?
不妨先问一下,父母为什么打孩子?
大家在想法评论里说了很多,说的不错,但唯独没有提到一件事。
那就是“打”其实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这似乎反直觉。但事实上,一件事如果完全无效,就没有人做了。如果不止一个人做,还反复做,那是因为ta们看到了这样做的效果。
来设想一个情境:
一个孩子在沙发上跳。你知道ta只是个孩子,没有恶意,也不想故意弄坏你的沙发,ta只是觉得好玩。
于是你好言相劝,“沙发是用来坐的哦,不跳了好不好?”
不理,还跳。
你想起了在哪儿看到的育儿文章,诉诸一下ta的同理心吧,“你这样跳它会疼的哦。”
ta跳的更凶了。
“不要跳了,坐下来好不好”?你板起脸来。
继续跳。
“不许跳!给我坐下!”你大声吼叫。
小孩愣了一下,随即竟真的乖乖坐下了。
你也愣了,什么育儿技巧,什么温柔忍耐,原来还是要用吼的!
你看到了吗?
有多少“吼”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开始就吼的,而是百般尝试、万般无奈之下,“吼”居然起作用了,有效果了,达到目的了!
为什么小孩敬酒不吃吃罚酒?为什么你越好好说话ta越不听?为什么你一吼,一生气、一发飙,ta就听了?
难道爱真的没有任何效力吗?难道一定要以刑罚相逼吗?
一次又一次,你经历了好言相劝的“失败”和大吼大叫的“成功”。你开始怀疑那一套爱的说辞。教育孩子果然是要凶要狠才行。
但是,你渐渐发现,你越来越没耐心,吼声越来越大,吼的频率越来越高,时间越来越长,可是效果却越来越弱。
孩子越来越皮,ta开始习惯高分贝的音量,你以前吼一声能达到的效果,现在连续吼十分钟ta都不为所动。
你的大吼大叫开始失效了。
直到有一天,你连续吼了不知多长时间,你的孩子目光游移,表情漠然,好像什么都没听见,又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你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巴掌打了下去。
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暴力升级、失效、再升级,再失效……
你看,最初暴力带来的那点立竿见影的“甜头”,换来的却是以暴力的不断升级来抵消边际效益的递减。
这就是很多父母打孩子打到欲罢不能的心理机制。
没错,它是一种瘾,但这个瘾的源头不是“快感”,而是“有效”。
为什么那么多父母明知打孩子不对还是忍不住要打?
因为这手段的确曾经“有效”。
你要追求“有效”吗?那打骂孩子绝对是最立竿见影的手段。
最典型的例子,是纠正左撇子。打的威力可以让人从惯用左手到惯用右手!正因为打骂是“管用”的,而且父母在实践中确实证明了这点,所以再多的育儿理论也挡不住父母打小孩落下的棍棒。
铺垫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才能真正来谈,父母怎样才能做到不打孩子。
——那就是父母不再追求“有效”。
不追求“有效”,难道眼睁睁看着孩子犯错?
不!
但你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有效。
真正的有效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行为的改变。
比如开头跳沙发那个例子,你一吼,孩子就不跳了。这表明看起来“有效”,实际上不是真的有效。
因为孩子心里还在想着跳啊。ta坐下来,只是因为被震慑到了,被吓到了,但ta心里跳沙发的渴望并没有消失。一旦惊吓消失,ta分分钟给你跳回来。
那么跳沙发的渴望什么时候消失?
在ta自己意识到跳沙发不好的时候。到那时就是你让ta跳ta也不跳了。你见哪个大人跳沙发?
这才是真正的有效。
打和骂会带来行为即刻的改变,但那是因为恫吓与震惊。它让你在当下如愿以偿,以为改变了孩子的行为,纠正了ta的错误。但其实你什么也没改变,一切只是被压抑了,被暂时埋下去了,风头一过,或者孩子习惯了你的打骂,ta仍然是ta自己。
所以父母如果真的希望改变孩子的行为,首先需要改变的,是ta内心的想法。
你要让ta自己清清楚楚的意识到这件事是错的,是对ta不利的,有害于ta的,ta才会改变。只要ta自己意识到,也只有ta自己意识到,只要ta不傻,不打不骂,ta都会真正的改变。
好,那现在的问题来了,父母如何才能改变孩子内心的想法?
——很遗憾,父母不能。
是的,你没看错。父母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
父母不能,任何人也不能。
能改变人想法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事实,二是上天。
“事实”改变人的想法,指的是人因着在现实中所经验的事实以及ta对该事实的理解而改变了既有的想法。
比如跳沙发的小孩从沙发上掉下来扭了脚,这个事实让ta产生了跳沙发是危险的想法,于是不再渴望跳沙发。
但如果2、3岁的小孩,即便从沙发上掉下来,也不见得能产生这样的理解,那么对于他们,脚不疼了照样跳沙发。
所以父母虽然不能直接改变孩子的想法,但可以帮助孩子看到行为发生的自然后果。只不过孩子能不能对这“后果”有所领悟,这又不是父母所能控制的了。
还有一个相关现象,那就是很多时候小孩行为的改变,其实只是因为孩子过了那个阶段
父母根本没做什么,或者父母以为自己做了什么,其实他们做的根本无关紧要。英文有一个词叫“outgrow“。意思就是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这与父母的管教无关,但与小孩大脑的发育,心智的成熟,以及社会化的程度有关。这些都可算为“事实”。
第二种改变人想法的,是上天。
也就是心意流转间突然产生的领悟或洞察,想开了,明白了,放下了,豁然了。
这里面的机制太复杂了,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不是人刻意为之所能产生的效果,姑且以“上天”代之。
所以父母为什么不能追求管教的“有效性”?
因为“有效性”根本就不取决于父母!
“事实”和“上天”才是个体行为发生改变的真正奥秘所在。
这样说来,父母的责任是什么呢?
——父母的责任就是撒种、浇水、施肥,在爱、忍耐、与盼望中等待着“事实”与“上天”让孩子生长、开花、结实。
不追求“有效性”,打与骂就失去了意义。
因为打骂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对方可以听话、可以改变、按着“我”的意思来成长。
但如果父母知道,他们说的每一句话,灌输的每一个教导,身体力行的每一件事,都只不过是撒种浇水施肥,真正让孩子生长的是ta所要经历的人生以及ta们个人心中的领悟。
父母所能给的,是供孩子生长所需的养分,至于说ta何时破土而出、抽枝发芽、开第一朵花、结第一个果子,本不该是父母忧虑的事,也不是父母份内的事。
父母份内的事是什么呢?
是爱与耐心。
跳沙发的小孩过了那个岁数自然就不跳沙发了。但在那之前,你也打了也骂了,ta还是忍不住会跳的。
而你不打不骂,5岁之后ta也不再跳了。带来这个改变的,是ta自己的成长。
在这过程中,打骂似乎最初有效,但长远看来,它改变了你和孩子日后互动的模式,伤害了孩子与你的关系,同时在孩子心中留下了压抑快乐的创伤记忆。
但如果你能克制住使用暴力的冲动,ta终会有一天失去跳沙发的热情。你会看到真正带来改变的是什么,会学习尊重ta的成长,欣赏ta的人生,孩子自然会长成ta应该长成的样子。
最终,你会和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你的孩子也会拥有一个爱与自由的人生。这其实就是作为父母所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