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那个叫刚的孩子,源于我去年暑假回到原来工作过的学校拿一份档案。不经意间发现,他的名字赫然被印在了学校宣传栏“杰出校友”一栏。浓密的头发,眉宇间透出一股浩然正气,照片下面“中国人民大学”这几个醒目的大字勾起了我那一段农村中学教书的回忆。
记忆里,刚的父亲因为鼻咽癌,在他十岁时就去世了,母亲是个聋哑人,刚的哥哥与他同在一个学校,两个孩子成绩都很好。与其他失去父亲的家庭不同,母亲一般不会离开两个可爱的孩子。可刚的家庭不同,她的父亲去世两年后的一天,母亲早早梳妆打扮一番,给他两兄弟做完早餐后去赶集,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她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一个里聋哑人连自己生活都难以自理却还要抛下孩子远走高飞。那一个晚上,刚与哥哥发疯似地走遍大街小巷,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派出所的人出动了,政府的人出动了,学校的人都出动了,刚的母亲还是没找到。
有了这样的处境,我这个班主任对刚格外关注。他上面有个哥哥,成绩不在他之下,但这样的家庭,他的哥哥就自动退出,跟着姑姑一家打铁为生。那一年哥哥十五岁,初二第二个学期退学回家,而他十三岁,读初一,成为我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除了同情其实束手无策,也照顾不了什么,我让他担任班长。我明白“穷人孩子早当家”,更是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然我是希望他有一番作为的。
担任班长期间,他对工作尽职尽责,没有因家庭原因说半个不字,也从不因为家里原因脸上露出半点阴云。不仅如此,他的体育很好,乒乓球曾经得过县里的一等奖,田径运动会曾得过县里的冠军。
有时你会觉得上帝是公平的,父母的种种不幸化作了福报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一次学校举行现场作文比赛,刚写的题目是《断了线的风筝》,我记得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纵使我无数次呼唤,我的聋哑母亲从来没有应一声,她的不辞而别,让我成了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洒洒,不知驶向何方,我在无数黑夜里睁开我惺忪的双眼,寻找我聋哑母亲的背影,但是她一直没有出现。学校老师看了这篇文章无不泪目,后来刚凭这篇文章活得了学校的一等奖。
之后五天一次的赶集,我经常看到刚帮助姑姑卖铁器,刚依然是一脸的笑,绝看不出他有这一段令人肝肠寸断的过往。
因为其它原因,我没有教刚毕业,之后听他班主任说考上了我们本地的一所重点高中,再后来,我也离开了原来的学校。
再次看到刚的名字,我为他有这样的成绩而感到欢欣鼓舞,也感到学校有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