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以后,每逢星期天回家蹭饭吃,风吹不改雷打不动。上星期天,妈妈抱着我的宝宝总是在重重复复用粤语吟着一首诗。
用粤语吟诗一点也不意外。因为我在上小学上初中,我们班背诵朗读古诗词用的都是粤语。
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突然谈论起最喜欢的古人。舍友们提到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说起代父从兵的花木兰。记得当时我在宿舍用粤语随口就朗诵起《出师表》里面的“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还有《木兰辞》里面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舍友觉得很惊讶,她们作为广州本地人,小学初中朗诵用的都是普通话。我很庆幸以前学校以及老师没有强制要求我们朗读背诵古诗词要用普通话。
其实粤语有9个音调,更加接近古文的朗诵。粤语中的韵尾保留的很好,尤其是塞音韵尾,同时粤语也保留了入声发音,句尾押韵。所以说,粤语也是朗诵诗词的选择。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广东这边的学校开始要求要普通话朗诵了。作为广东人,还真觉得有点可惜。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妈妈反反复复对着宝宝念着的就是这首诗。她说,忘记了诗名,也忘记了诗人。就是只记得诗句。今天碰巧有空,我查了一下这首诗。
这首诗诗名叫《咏鹅》,是唐朝骆宾王七岁时候所作。诗的译文大意是,“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雪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划着清波,就像船浆一样。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小时候的骆宾王,住在义乌县城北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骆家塘。每到春天,塘边柳丝飘拂,池水清澈见底,水上鹅儿成群,景色格外迷人。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见他面容清秀,聪敏伶俐,就问他几个问题。骆宾王皆对答如流,使客人惊讶不已。骆宾王跟着客人走到骆家塘时,一群白鹅正在池塘里浮游,客人有意试试骆宾王,便指着鹅儿要他以鹅作诗,骆宾王略略思索便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它是一首好诗,因为读这首诗能想象出整幅画面,情景仿佛就能浮现在跟前。想想现在我们七岁的孩子,估计玩游戏没难度。作诗?说话表达都还词不达意吧?
这时代 ,到底是使我们进步还是退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