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上选录的欧阳修《卖油翁》,历来评论者的解读都是「熟能生巧」。实际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课本是阉割版,少了末尾的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删除原文的精华,就非完整版本讨论作者的本意,无疑是一叶障目缘木求鱼。
「庖丁解牛」,众所周知说的是掌握事物的规律,处理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轮扁斫轮」是另外一个典故,当时有个做轮子的工匠,认为齐桓公读的圣贤言论都是糟粕,为什么呢?因为他发现自己的掌握的技艺,即便天天给儿子灌输,对方也没能传承多少,精髓之处只能靠意会,从而断定这是世间规律。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得意忘言、把握根本,和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旨趣相同。
所以文中卖油的老翁,会说康肃公陈尧射箭能十中八九,跟自己把油从铜钱孔中穿过不沾湿铜钱的本领一样,只不过是娴熟而已。言外之意,是并未真正懂得大道。
当然,语文课本选这么个「熟能生巧」的故事,原本是好意,想拿来激励学子。可是坏就坏在这个「好意」上了,因为太过主观。选好文章,《古文观止》上多的是,真想讲这么个道理,还不如让学生做几次手工来得有说服力。
80年代,香港亚视制作了《大侠霍元甲》,内地刚引进的时候,央视一些领导认为不宜播放,起不到对老百姓的「教化」之用。之后,广东电视台拿下版权,一经开播万人空巷,各地电视台纷纷跟进,收视率高达惊人的86.5%。央视最终坐不住,也开始放映,并承认影剧对老百姓而言,除了教化外也有娱乐之用,而老百姓更在乎的是娱乐。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家庭关系,其实也是如此。很多人小时候,出于好奇,或是想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往往会忍不住问父母,自己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式父母,普遍的羞涩,都不敢说根本原因,也没法像梁羽生一样说是夫妻两人「进入生命的大和谐」,一般都用「路边捡的」、「石头里蹦的」、「天上掉下来的」搪塞过去。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日后若没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往往会真的认为自己不是父母所生,世界一片灰暗,乃至酿成一些悲剧。
当然,家长对此类事情故意隐瞒,还可以理解为不善表达,但这些年「这不宜」「那不宜」大行其道,只能说是变本加厉。孩子看个传统文学,认为太过老套;看个动画片,认为太过弱智;看个武侠电影,认为太过血腥;看个历史传记,认为太过勾心斗角;看个《司马光砸缸》,认为会被引导破坏公物……着实可叹。
在味精没有发明的年代,过去鲁菜师父号称能调出鲜味,是天下一绝。徒弟跟了师父十来年,同样一盘菜,就是做不出那种味道。这时候师父经常数落徒弟,自己亲自上阵,并借故把徒弟支开,偷偷放个海参等料进行调味。这是明显的藏私,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自己。其他三百六十行,几千年来,莫不如此。
只不过那类现象,是面临利益冲突的不得已。但很多父母,恨不得把一切都给孩子,并没有防范的念头,何以像央视一些领导对待群众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大概原因,就是那句「我是为你好」。
打着「我是为你好」旗帜,父母也好,媒体也好,都会刻意采取一些删除、屏蔽、隔断的措施,让很多人处在一个茧房里,了解不到事物的全貌。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他人过度「保护」起来。
好处,自然是有,但明显弊大于利。
往小了说,会让人认为世界就是如此,丧失了探索心和求知欲。就像《卖油翁》一文,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课本与原文并无二致,毕业后不再读书,日后便看不到这最后一句,学不到更为深奥的知识,懂不了更为深刻的道理,成不了更为深邃的人物。
往大了说,可能会造成一个人信仰的崩塌。我们小时候,听过一些童话或神话故事,长大后无处寻踪,从来不觉得不妥,因为一直明了那是故事。但如果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历史人物,从小给人的印象是「如此这般」,长大后若发现印象与真相大相径庭,会惊觉自己一直活在谎言之中,几十年来建立的认知都会在顷刻间土崩瓦解,整个人的三观将会重塑。譬如民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些年很多人都在说那时候很「温良」,实际上民国吃饭都成问题,从来就没有那么好,只因它过去被人描述的太坏了,如今才会矫枉过正。
因此,有时候我们要做一些思考,你自以为「我是为你好」,是不是真的是对别人好。如果不是,就应当反思,是自己太过主观,太过霸道,还是认知有误?
主观和霸道,说到底其实是傲慢心理作祟,若能学会尊重他人,倒不是一件难以克服的事。
认知问题,就复杂的多。
心理学上一些研究表明,婴儿在出生后的七个月内,会认为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自己发出的声音。到一二岁时,会渐渐意识到自己身体、感觉的存在。到了三岁,才能完全意识到自我和世界的界限。等到度过童年,进入少年、青年时期,一个人作为个体的认知会进一步加固,那种「天地如逆旅」、「忽如远行客」的感觉,会愈加的强烈。这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为了向前发展,很多人或自知或懵懂,都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来思考、处世。
但在中国传统的哲学里,宇宙本是浑然一体的状态。日月、星辰、风雷、云雨、山河、花草、树木、动物、房屋、人类等等,看似都是独立的事物,实际都是宇宙的有机集成部分,当一个人明了世界的本质,打破自我与世界的界限时,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很明显,哲学探讨的是宇宙人生问题,是世间万物的本质,和现代社会学的理念,不在一个层面。
这个现象是很值得玩味的。它至少给了我们两类启示。其一,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其二,打破自己认知的局限,给予他人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会给双方带来另外一些可能。可见完善认知,实在是要紧的很。
《论语》中说:「君子不器,成己达人。」是的,为别人好之前,还是先想想清楚,并先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