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效学习的探索,不管是行为主义,还是构建主义,或者认知主义,都有着各自的观点和理论。不少教育大家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有效学习的真正发生指明了方向。德科尔特认为有效学习是一种建构的、可累积的、自我调节的、目标导向的、情境化的、协作的知识与意义的建构。
在用书中专业理论分析有效学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幼儿的时期的学习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幼儿时期,每一个孩子对新鲜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不管是开水壶,还是铁锤,抑或打火机等,他们这也想摸一下,那也想动一下,当大人制止了他们,就会哭喊表示不愿意或不开心,只有自己拿到了想要的东西,就会既开心又激动,专注地开始探究起这个新鲜地玩意。由此看出,从幼儿期开始,就对新鲜的事物怀有好奇心,有着主动探索的欲望和热情,是一种有效学习的模式。当然,这样的状态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经常如此,小孩子为什么会如此乐此不疲?脑科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不管是从脑神经还是心理状态上来看,每个人在学习过程有所新发现的那个瞬间,满足感和愉悦感都是极强的。看来,有效学习一定是主动的探索过程,而且会感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只有这样,学习行为才会持久,而不是暂时的一种举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好奇心、这样的学习力去哪里了?就如尼克学院创始人尼克所说:“当学习变成机械重复的内容、被数据化的考试时,学习产生快乐的天性被慢慢消杀了。” 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实且有效的学习自然也不会发生。
《学习的本质》一书将有效学习的特征从四个方面分析:一是学习是建构的,学习在某些方面始终是建构性的,即使在以指导为主的学习环境也一样,正如波多野所说:“希望教过以后学生就掌握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建构主义视角的核心强调学生在与环境互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付出的意志和努力。二是学习是自我调节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元认知、动机与行为上都积极参与,自我管理自己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研究证明,经由教师的指导后的学生自我调节能力会不断提高。三是学习是情境化的,不管是建构,还是自我调节,学习都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因此,学习的研究脱离不了学习情境,也就是在学习发生的社会、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之中被研究。四是学习是协作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孤独前行,也不是井底之蛙的自以为是,学习需要合作和交流,需要互助和不断改进,独行速,众行远。有效学习并不是个体的单独行为,而在本质上是涉及学生个体、学习环境中的他人、资源、技术以及可用工具的分布式学习。当然除了以上四个特征,作者认为学习还是“可累积的”,“互不相同的”。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有效的学习离不开情境的设置,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上坚持的情境化教学,就是最好的诠释,她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的确如此,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变得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输,通过唤醒孩子心中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和新的知识发生连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和能力。我记得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时,就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和课文中的主角感同身受。很多年后,和学生们聊起记忆最深刻的一节课,学生都会不约而同的说起这节课。
学习是一门科学,值得教师去不断研究。通过探索学习的本质,不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也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样态,因为只重视教,而忽略了如何学,教和学永远是不能相交的平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