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这本书要源于《正面管教》,对于快2岁小朋友的吃饭习惯问题,我实在无能为力,想到了这本书,习惯性的微信读书搜索,也没有电子书,只有一个讲书版本,讲书人是樊登。或许也是受了樊登读书的名人效应影响,我点开了这个版本,没想到为我打开了读书的另一扇窗,原来书的内容还可以这样呈现,樊登用和朋友聊天的形式,用自己的育儿实例,身边贴近生活的实例,通俗易懂的聊完了一本书。听书没过瘾,所以又去搜索他的其他讲书,第一个吸引我的就是《非暴力沟通》。
听书的效果不言而喻,因为听完以后我开始阅读电子书,并且写了这篇笔记。
目前阅读了三分之一,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分享。非暴力沟通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我和所有人一样,都认为是粗暴,咆哮,武力等参与下的沟通方式。(在写这句话时,我用到了所有人,很快意识到不应该带有评判,我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举个例子感受一下,暴力沟通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么频繁:
1.老公经常回家晚,作为妻子,进门以后第一句:你还知道回来,你怎么没住在外面?
2.孩子考试成绩差,作为家长,平静的对孩子说,你考的这么差让我很伤心。
第一个例子,妻子的话更多的是在发泄情绪,而不是沟通,如果一个人生气,一定是她的某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时候应该要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进而提出要求。 第二个例子,表面看来很温柔的谈话,一点不暴力,但这样的表达确实是暴力沟通。孩子这次会内疚,可能一段时间内确实会为了不让妈妈伤心而努力,但她不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孩子的成绩好坏和妈妈的伤心与否没有直接的关系。到底是孩子的成绩让你伤心还是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望让你伤心。不是所有的家长都那么在乎成绩。
像这样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都属于暴力沟通,暴力沟通让我们彼此的关系更为紧张,感受不到爱意。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非暴力沟通教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1.观察 2.感受 3.需要 4.请求
首先,留意发生的事情。我们此刻观察到什么?不管是否喜欢,只是说出人们所做的事情。要点是,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而不判断或评估。接着,表达感受,例如受伤、害怕、喜悦、开心、气愤等等。然后,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最后说出自己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