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说,罗辑思维曾经出过一个版本的书的精华版,全是干货,结果反响不好。
最后还是改成了解读版本,一个观点的背后,还是要至少接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这就是万维刚在专栏里说到的,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后,你早就忘了我想告诉给你的道理了,但是你一定记着我给你讲的故事。
他讲这个道理用的故事,我还记得,更为可贵的是,我自己因为引用过这个故事来印证他的道理,所以,他讲的道理我也还记得。
这就更加进一步证明了,教比单纯的学效果要好的理论。
现在我写文章,就是缺乏载体——理论的载体。
好故事是道理的外表,比如人的外表,你要用外表给人一种初次好感,才能进一步的打动读者,从而让他想要进一步的了解你。
好故事优先于好洞见。
但是为什么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写文章的时候会缺乏好故事呢?
我认为第一是不注意收集,第二是不注意分析。
好故事不是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说理的文章里,没必要像悬疑小说一样,把故事搞得起承转合,只要语言通顺、条理清晰,能让读者看明白就好。
好故事是切题的故事,在切题的基础上,越权威越好,越稀有越好,最好的故事就是权威机构最新的研究,还正好和我要讲的道理匹配上。
当然,因为语言能力,我很难做到这一点,那我就要退而求其次,追求最切题的故事。
但是一个故事可以有多个层次多个角度的解读,往往看到一篇好的公众号文章,我会由衷地感叹,这个故事还能这样用,看起来还一点违和感也没有。
这说明作者“重新定义”了一个故事,这其实也是一种再加工。
万维刚在专栏里曾经给喜欢下过一个另类的定义,叫做喜欢=熟悉+意外。
对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进行再加工,发掘出不一样的意义,这怎能让人不喜欢。
所以,只要有一个故事集合,然后给自己一个时间,让自己可以去审视这些自己收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上贴上自己每次发现的新的标签,就一定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候,用得上自己收集的故事。
总的说来,我要做的事情,有三件。
第一,看到一个好故事,收录进笔记系统,加上作者给的标签
第二,定期分析故事集,再加上自己的标签
第三,每日讲一个故事,把自己的感受加进去
这是个水磨功夫,也是个提升势能的功夫,我能肯定的是,我一旦这么做了,写文章的素材起码就有了,讲话也会生动有趣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