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似乎成了大家的一种共识。不是每家每户的窗子上都会贴窗花了,不是所有城市都可以放炮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千里迢迢回家过年了。
过年的心情,往往在大年三十与大年初一交接的那一秒,完成了它的巅峰,然后就变成收拾碗筷的繁琐与忙碌了一天的疲惫。
面对新年,那一份新鲜感和激动的情绪愈来愈淡,年味似乎在消减。但年味真的变淡了吗,还是说,变了的
——是我们呢?
新年之于每一个人,都意味着结算与期待。而由于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更为深刻,对生活的理解更为真实,结算和期待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对于孩子来说,年味是新衣烟花压岁钱;对于老人来说,年味是儿孙满堂天伦乐;对于大人们来说呢,年味是家务忙碌喧闹声。
不是过年没了年味,只是我们不再是过年的主角。
即便有些城市没有了炮声,即便窗上的窗花愈加难觅,新年的年味依旧萦绕这些人的世界里。
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几岁的孩子说过年很无聊,也没听到过几十岁的人说过年很有趣。孩子所关注的总是生活的那一面璀璨,而成年人看到的,却是过日子的操劳、礼尚往来的繁琐和饭桌上各家各户难念的经。
有这样一句话 “舞台布景要有布景的觉悟” ,大家细细体会。
过年很忙很累,年味似乎不再,但这倒不意味着过年失去了意义。
新年伊始,辞旧迎新,除了休息,对于20来岁的我们来说,过年可能也是一次自我教育的契机。
过年最重要的是仪式感,仪式感让亲人朋友们面对面坐下来,开始家常里短、人生哲理。以“过年好”开启的聊天不再是儿时过年的BGM,而是真正令你内心思考的话语声音。
我们坐下来,只为用聊天消耗时间,这个时候,你有充足的时间仔细看看身边的人,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些人在你人生中的意义。
是谁用了半辈子,给了你现在努力奋斗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柱;
是谁用了整个青春,陪你一起后知后觉、跌跌撞撞;
是谁用了一件小事,换来你内心深处一辈子的记忆;
是谁对你的欣喜、愤怒、恬淡、痛苦,感同身受;
是谁只是用你的故事,做茶余饭后说笑谈资。
微博上总有很多人,厌恶亲戚朋友的询问、催婚、闲言碎语,但对这样的现象,其实不必深痛恶觉。
过年便是你一言我一语,你的表演我的故事,在众声喧哗中的一顿又一顿团圆餐。
何必管她三姑六婆的追问呢。
在应该付出的年龄,多做点家务,让父母少劳累些,让孩子们开心点。对于离家在外的儿女,这便是难得的孝了。
我是个大学生,一年只能回家三四个月,过年与我而言,年味浓不浓实在是个太无关紧要的问题了,陪伴才是新年的主题。
对于在外工作的人们,过年回家更是该分秒必争的珍惜,成年人的世界有太多“难两全”的事。
此时的我们和儿时不同了,看到了家人身上曾经被我忽视的疲惫操劳,看到了长辈们曾经被我轻视的智慧,看到了老友们得意或失意的醉意,看到了过来人传授的鱼竿。
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过年的日子,我们该看看自己是什么来路,和身边人的相对位置,和这个社会最本质的连结,甚至这个给国家到底在什么阶段上进步,都能有点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认识,然后再去拥抱世界不迟。
过年是一年里最喧闹的时候,却也是一个人最应该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个哲学问题,既高深莫测,又太太太生活了。
新年,新年的假期,新年的团圆,新年的喧闹,积淀着人们一年的情绪,安抚着漂泊游子的心。这些天的我们,该沉默,也该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