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不知而不愠【1.1】
學而时習之,不亦說乎?
——这句说的是天时。
——學:认知,校对;而:连词,承上继下,指學之后;學而習之,必然离不开时。
——时:古字旹,从之日,伺也。时包含两层意思:
(1)天时,道也,乃万事之本——所谓天时,即天道运行的规律,自然更替的时序。在人类社会,是指发展的实际形势、时局。
违反时势,或被动地跟随时势,不是君子所为;主动顺利地掌握和运用时势,是君子成功的前提条件。君子必须认识自然规律,主动遵循自然规律办事。
君子得天时,是得行道之先机,即可运筹帷幄,稳操胜券。天时永远是第一位的,违反天时就是违反规律,必然失败。反观孟子胡说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实在是本末倒置。
[if !supportLists](2)[endif]时机,机会——學習到一定程度或者遇到适合实践的时机,就将所学习的知识和创造发明投入实践,所以有“學而时習之”。君子不是等待天赐良机,而是主动把握机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主动把握机会,天就会给你机会,天助自助者,因而做事顺利。
——習:实践;之:代指前面的學;
——說(shuo1):本意是言以(行)兑付——将思想、理论、创新学说付诸实践,言到做到,言行一致。古人一个“說”字就搞定理论和实践结合问题。后人却将言和行分开了,这是智慧退化的表现。“說”与“學而时習”的区别是:“說”之言,主要指的是自我创新出来的理论、學說,而“學而时習之”的學主要是學他人总结出来的理论、學說。
——不亦說乎: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验证是否合乎道从而得到提高吗?
——朱熹将“說”解释为“喜悦”显然否定了孔学的实践性,将其贬低为束之高阁的纯理论。
——君子必须主动因应和把握天时,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圣人经典理论在实践中验证,这样不也是同时将自己的创新理论放在实践中来验证从而得到提高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句说的是地利。
——學而时習之,自己有所建树,传播开来,名闻遐迩,因而“有朋自远方来”
——有:通友,志向相同,为共同的志向而联手,互助合作。在《论语》里,友的共同志向就是同行圣人之道,将圣人之道修养身心,身体力行,再将圣人之道持续、扩展,发扬光大,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
——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引申为百鸟朝凤,凤凰来仪。这里意思是友朋自远方来到,犹如凤凰来仪也。凤凰来仪——凤凰随乐声翩翩起舞,比喻高雅的文化、艺术通过潜移默化使民风优雅淳朴,平和而吉祥。
——有凤来仪之地,即人杰地灵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地。行圣人之道之君子,就是人中之凤。朋在这里引申为与自己类似而相聚的人,不仅仅指同门,还包括所有遇到的能够进行思想交流的人。
——自:从;自远方来,从五湖四海来到;远方:遥远地方,指五湖四海。樂:yue4;各种不同樂器的五音八声相比协调而成樂,即不同声音协调和谐共鸣,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带来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各种学术争鸣就像各种音樂一样相互印证、碰撞、协调而产生共鸣,犹如各种樂器奏成的交响樂。
——朱熹将樂解释为欣畅,那么孔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宏伟气概也就没有了。
——占据地利,创新学说,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朋友、同道同心协力,切磋研讨,这种思想的共鸣不也如同五音八声樂之协调和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说的是人和。
——杨钱二师的解释都把“知”当成知道,又将“愠”解释为怨恨。窃以为杨、钱两师受朱熹误导,对“人不知而不愠”都注解错了。
——人:是指缺乏智慧需要教化的人;知:通智,智慧;愠:郁闷、闭塞、蒙昧。人不知:人没有智慧。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的关系。愠:有两种声调,第一种发yun4音,表示生气、愤怒;这里发yun2音,郁结、蒙塞的意思。
——《孔子家语》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此诗为舜南游时所作。《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孔子家语·辩乐》载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大意:“南风徐徐,如熏如浴,可以清除我子民的酷热,消解心中烦闷郁结;南风吹得正合时宜,可以赋给我子民财富。”
——其中的愠就是发yun2音,解释为烦闷、郁结、闭塞,引申为愚昧、不智,而这里的不愠,就是本于“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不愠:是使之不愠的意思,之是指“人不知”里的人。
——愠的根源在于不知。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國家、一个世界,如果由不知的人组成,那么就要生出郁结来。
——对于社會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检测标准就是不愠,即把人不知的世界改造成人不愠的世界。
——人不知而不愠:使人由没有智慧的野蛮状态转变成为没有蒙昧的文明世界。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的使命吗?
——朱熹的曲解将孔学启蒙教化民众的远大理想贬低为个人恩怨了。
——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使社会由蒙昧通过教化、改造、转变成为昌明、繁荣,实现人和,最终达到大同世界,做到这样的不正是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吗?
本章孔子通过阐述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分别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平台上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包括理论、实践以及各种思想碰撞和学术争鸣,将人不知的世界教化成为人不愠的世界。同时,孔子将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方法从个人(學而時習之)到团队(有朋自远方来)最后扩展到社会(人不知而不愠),从而使效果实现最大化。
译文:
孔子说:“把握天时,研读圣人的理论、学说,在合适的时候将學到的经典在实践中印证,不也是同时将自己创新理论在实践中印证和提高吗?
“占据地利,与各方朋友同心协力,切磋研讨,各种思想相互碰撞而产生共鸣,不也如同五声八音樂之和谐吗?
“营造人和,将学到的知识向社会大众普及,解决他们的困惑和烦恼,不也是君子的使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