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国学文化典籍里,《黄帝内经》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部医学宝典。
初读《黄帝内经》,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一部医学宝典的写作中指与中国古代圣贤教育思想一脉相承。尤其是《黄帝内经》的第一章《素问》当中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是我联想到孔孟对于上古时期尧舜禹的德行宣扬与教化。细看《黄帝内经》就会发现,它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医书,而是一部博大精深养身智慧宝典。
实际上《黄帝内经》是以《周易》阴阳五行为基础,把阴阳五行与人体五脏六腑、七经八脉,和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其内涵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
《黄帝内经》成书在战国后期,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在扁鹊以后。《黄帝内经》是从东周到战国时代医家临床经验的一次系统性总结,是现存中医最完善的理论著作。《黄帝内经》对人们日常疾病的预防与养生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不仅包含了医学方面的论述还涉及心理学,地理、气候等因素对人体的作用,并且对于人们在一年四季的饮食起居提供了十分详细而合理建议。
《黄帝内经》最让我感到叹为观止的一部分在于,它把五行学说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以及七情六欲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做了系统的论述。对于中医来说,我们的古圣先贤能够在公元前一世纪左右能够写出如此科学而权威的医学著作,的确是让我们对于老祖宗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中国古代文化真是太博大精深了。
与其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医书,倒不如说这是一部非常完备的生理卫生的书籍。在《黄帝内经》当中对一年四季我们的日常起居做了十分合理的论述。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分别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与四季当中的春、夏、长夏、秋、冬相对应也与四季当中的风、寒、署、湿、燥相对应,五行的相生相克与自然界的季节与时令的变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医完整的病理体系。
《黄帝内经》不但把道家阴阳五行与人体疾病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更牛逼的是它把黄老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医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我们来自于自然,我们人体当中的五脏六腑与经络分别与地球上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相对应,在《黄帝内经》当中自然界的每一个元素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七经八脉相对应。人体的十二经络由于一天的十二时辰相对应,如此一来《易经》的思想与中医就这样巧妙地结合起来了。通读《黄帝内经》,就不是单纯意义上阅读一本中医理论书籍,而是一次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对话,在《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当中处处可见中华老祖宗的智慧。值得当下人好好研读。
《黄帝内经》的素问开篇,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对于我们当下人十分有借鉴意义。“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面这一段文字给我们当下人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借鉴意义,也是道家养生中的核心内容。在岐伯看来当下的人正因为寿命短时因为日常生活的无节制作息和过度纵欲导致的。岐伯这个观点对于我们当下人来说是非常有借鉴意义。
《黄帝内经》不仅对人的五脏六腑疾病发展规律作了系统性论述,对脏腑疾病与节气、时令、气候,的关系 发展规律也有详细阐述。已经五脏病变发展规律,不同病人的在生活当中需要注意事项做了系统论述,对于后人在日常养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不仅如此,书中还记录了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针灸,放血,以及中医药物的使用也有初步涉及。从《黄帝内经》当中我们也可惜看出中医的理论与时间在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当下的年亲人喜欢熬夜与胡吃海喝,从而导致很多年轻人未老先衰。优秀的国学文化需要奥得到好的发扬与传承,而《黄帝内经》正是中华黄老哲学在中医实践的结晶。对于当下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我国的中医文化。让中医思想继续为人类造福。
《黄帝内经》也是一本百看不厌的中医养生宝典,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大家很多养生的道理,每次阅读都会给我常读常新意犹未尽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