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智商》中有说到“人就是懒于思考,能不思考就不思考”。
而我们总会想克服天性,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考深度。
最近看《好好学习》这本书,里面收获一个很棒的理论——“黄金思维圈”,刻意将这种思考方式应用起来,自觉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思考,分享一下使用的感受
简单解释一下什么是“黄金思维圈”,借用《好好学习》书中的话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情;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绝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从what的角度出发,很少有人能够从how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站在why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这个工具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用好这个工具却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它能够帮助我们从更深层次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从上面的图片,我们可以看出what、how、why这三个层次是逐渐深入。大多数人思考问题的时候,多从what出发,很少从why的角度思考问题,而黄金思维圈最基本的应用就是从why出发,也就是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理论知识我们了解了,那在生活中的那些方面是可以运用他,我们下面就来看这几个栗子
为什么要阅读?
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
为什么要获取知识?
获取知识是为了解释自己对世界的疑惑。
为什么要解答疑惑?
解答对世界的疑惑是为了能够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形成更加清晰正确的价值观。
为什么要有更清晰正确的价值观?
用更加清晰正确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活得更好。
进而,思考:什么是阅读?
1.阅读是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知识的一种方式。阅读具备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特性,因此看起来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最便捷的方式。
2.阅读本身并不能让人过得更好,单纯的阅读只是让你知道的比别人更多而已。
据此,如何才能更好地阅读?
1.重视输入的质量。
2.阅读之后要通过思考,迭代价值观,用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这里换个角度想下,如果我们不进行这样的思考,就有可能陷入“停留于表面勤奋”的陷阱,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量增加了,可生活好像还是那个样子。就像大家常听的一句话“知道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要写作?
为了能够倒逼输入和思考,尤其是能让自己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将输入的内容更高质量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且更高效地应用。
针对这样的目的,自己应该如何写作?
1.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疑惑作为主题,利用输入解答疑惑。
2.在输入时,记录自己觉得好的知识,尽可能多的应用到生活中,并思考总结建立知识框架。
3.注意力放在写作本身,而不是发布平台、阅读量、点赞量上,避免过度期待反馈而消耗自己的注意力。
为什么会抱怨?
因为外界的人或事与自己的预期不符,但自己又无力改变。
这说明:
1.自己的前提假设出现了错误,也就是外界的人或事应该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2.对外界的要求过多,而外界不易改变,自然会产生无力感。
从而,想要改掉自己的抱怨,就应该:
1.认清楚:外界的人与事有他们自己的样子,与自己的想象完全无关。
2.增加对自己的要求,而对自己的要求是能够通过努力实现的,当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时,自然就会减少对外界的要求。
《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工作方面的思考
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更好地运营公众号,用“黄金思维圈”思考如下:
为什么要运营公众号?
以前的想法是要宣传公司,宣传公司的产品。
基于这样的思考,写的微信稿就只是单纯围绕产品和公司的优势内容,结合一些热门话题吸引眼球。
而深入思考,宣传公司和产品,是为了让客户对产品和公司产生认可,进而产生购买,最好的效果是对公司和产品形成一定认知,会与朋友主动分享。
而从客户的角度,为什么关注公众号?
想了一下自己没有取关的公众号,得出为了持续地、低成本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并且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
结合运营的目的和客户的需求再分析公众号的运营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1.寻找自己想要树立的企业形象,并通过微信稿的内容传达相关价值观。
2.根据客户群的特点,分析大多数人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宣传企业和产品。
3.分析其他作者的文章,同样发现了“黄金思维圈”思考方式的应用。
对应的在制定营销计划时,就可以遵照:
1.明确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2.设计什么行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针对用户设计行动,而不是自己。
3.选择什么样的渠道可以更好解决问题。
4.经过实践,感受到这样思考的好处:
1.使自己更容易走上达到目标的正确道路。反复思考为什么做,能帮助理清楚行动背后真正的目的,而同样的一件事,目的不同所带来的的行为就不同,找到更有价值的目的,行动才具有意义。
2.所谓“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道现象或者结论是如何形成的,更容易客观地看待现象和结论本身,也更能真正的认同正确的结论,打心眼儿里认同的那种,这样能够让自己不容易被现象迷惑也更能坚定践行正确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