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更新、社会进步,不知从何时开始已进入共享时代,滴滴打车、小黄车、膜拜单车 ... ... 共享确实为我们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例如:共享单车解决我们日常一公里内的出行问题。
可另外一个让人很感叹的事情是车子被随意破坏:有的人用一把自购的锁将车子锁起来,似乎这样车子就可以归他一人独享;听说有的人直接将车子搬到楼道上去;有的人甚至采取破坏性行为,直接将二维码用刀片刮掉... ...
前两天上下班时候在楼道上都能看到一辆蓝绿色小车停放在电梯口,于是我毫不犹豫的认为这是哪位没素质的人,想把车子占为已有。终于在事后的某天,与同事一起同行上班,闲聊起共享单车,聊起我看到有辆车子直接放在楼道的情形。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同事说,那车子是他搬上去的。因为车子需要用手机才能锁上,手机没电了,所以干脆把它抬上来,等手机充好电后,再锁好抬下去。
一听,我顿时有点懊恼自己当初自认为正确无误的推论。
为什么人们会很喜欢推论某事呢?推论后还自以为是地认为没有漏洞。人们对待自己的错误总是从好的角度出发,当犯错的是别人时,会想着别人怎么怎么不好,所以才导致这个结果。似乎人们总是与“宽以待己,严以待人”的观点相违背。
日常生活中这类例子比比皆是:这人怎么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还挺矫情的。殊不知,人家正处在妊娠反应期;你看,她怎么能对她妈妈,那样说话呢?一看就是个粗人。殊不知,是女儿要塞给妈妈钱,妈妈不要;妈妈,这个好好吃,我去那双筷子。于是,我们觉得小孩不懂得与大家一起分享。殊不知,她(他)是拿筷子夹菜给妈妈... ...
镜头切换至人们对待自己错误的反应。我今天之所以上班迟到,是路上车子太堵了;我刚还记得这件事情,那xxx找我说话,一下子就给忘了,你看我这记性;不就是错了个字嘛,至于这样发火吗;我之所以生意没做成功,因为资金准备的不够... ...
这种局外人对局内人的臆断,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呢?
阻断我们看清问题本质的道路。我们大脑在获得第一手资料后,经过短期加工,对这些信息做出反应是我们的天然本领,也许这是自古至今人们发展的一大优势。可进入到现代社会后,这种优势刚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障碍。也正是某些人追求看清事物本质,所以才能很多发明和创造。
例如:苹果熟了,从树上掉下来,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再平常不过的现象了。然而牛顿却由此引发了“为什么苹果不飞上天而落到地上”的联想,并因此深入地研究,推理,最终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哥伦布环海旅行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地球是圆的,是一个球体。原来,“天圆地方”的表象是错误的,而地球是一个球体才是本质;
只有透过生活中种种表现,认识其本质的真象,从能够令我们更清晰,明智地认知世界。
臆断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当我们对事物已经产生臆测时,不好的臆测结果会影响心情,心情差了,连沟通的欲望都没有。然而臆测伸手即来,所谓家常便饭。不单我们常人会犯这样的错误,圣人也没法逃脱它的束缚。
记得之前看到过孔子与弟子周游世界,路经一个小国时,因为国内大旱,几乎没有任何食物可以充饥。七天没吃米饭,大家都饿得头晕眼花,后来颜回在周围国家去买了点食物,在煮饭时因为有一个赃物掉进了米饭里,但颜回又舍不得把饭扔掉,所以抓起米饭往嘴里塞。可刚好那瞬间被孔子看见了。孔子顿时心生不快,以为是颜回在偷吃。
你看如果孔子当时就问清楚事情缘由,就不会影响心情了。有些时候臆想的影响可能会影响你大半辈子,所以有时候并非“眼见为实”,是否为实,还需我们进一步论证。
臆断会影响沟通效果。当我们对某事产生臆断时,你已经有先入为主的假象了,所以在后期的沟通中,你很可能会受先前信息的影响。这跟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有点相似,只是晕轮效应偏向于好的特征掩盖了坏的特征。
我们怎样才能尽量减少臆断对我们的影响呢?
首先,我想应该要做到坦诚相待,才能做到尽快消除误会。上述孔子与颜回之间产生误会的案例,后来在开饭时,孔子及时追问颜回,才不至于让误会蔓延。
做到坦诚相待,就不要想太多复杂的事,不需要任何的谎言,不需要任何的想象,只要发自内心的说出来自己想说的话,想作的事,就可以。
其次,因为臆断有时在所难免,我们应做到大胆推测,小心论证。为了弄清事实,我们需要对所见所闻做出一定推断,不过在推断后应想办法证明真伪。
所以有项沟通技巧是尽量去陈述事实,而不是添加自己的观点。
所以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评价一个局内人,而我们没有做到深入了解对方的具体环境和制约条件时,这种评价毫无价值。这不仅会让我们误解他人,也会让我们成为认知的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