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的角度讲,应该主要是为了利益,无论是声誉类的,还是利益类的。我们作为生物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所以为了利益而想当领导,这无可厚非,而且应该是值得被尊重认同和鼓励的。毕竟当了领导可以掌控更多的资源,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付出和成果相关的收益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但问题是,有没有想过当领导的苦楚呢?特别是处在还是大头兵而想当领导时候,而不是已经成了领导而亲身体会到那种苦楚的时候。我这个人脑子不太正常,虽然还是大头兵,却多想了一点当领导的苦楚,与大家分享,并请多多指教。
首先,当领导利益是增加了,但性价比很低。我想象中领导的责任主要是带领自己的部门或团队奔向更好的未来。与此匹配的关系分成:对上级,对平级,对下级。由于我们国家是利益分配的权力集中在上级,因此,为了完成部门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领导一定要搞好与上级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坚决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并且要尽量不断提高质量。而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更多地需要平级单位的配合(包括本单位和外单位的平级单位),为此,领导需要与平级单位搞好关系。而无论是本单位还是外单位的同级部门都非常多,因此,领导将有很大的时间精力消耗在与本单位和外单位的同级部门的关系维护中(通常所说的“应酬”)。而为了不断提高完成上级布置任务的质量,需要有一群听从指挥的精兵强将的下级。为了实现让下级听从指挥,领导就不能对下属一视同仁,一定要亲疏有别。一视同仁会让大家对领导只是公事公办,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下,公事公办会让领导很难受。而亲疏有别则需要领导不仅要与平级“搞关系”,也要与下级“搞关系”。而为了培养精兵强将,就需要领导有着远见卓识,或说要求领导个人能力很强。而把那么多时间精力花在搞关系上,领导还能剩下多少时间给自己,也就可想而知了。本来领导剩的时间就不多,还需要在家庭健康需要、个人人性需求(休息、娱乐等)和能力提高之间进行平衡。显然,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却要平衡这三个需求,所以结果通常是要不然牺牲个体需求和能力提高满足家庭需求,要不然就是先满足自己作为人的心理需求(部分牺牲家庭和能力提高),要不然就是牺牲家庭和人性需求满足能力提高。显然,哪一种选择的结果都不是很好。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领导,即便已经是人中龙凤了,但仍然难以收获家庭幸福、个人幸福和能力发展的大团圆(不小心就会被告知的某某领导夫妻、父子关系的不幸似乎也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述推想)。同当领导付出的时间和代价相比,那些增加了的收益,还有诱惑力吗?是不是性价比很低……
其次,当领导风险很大。由于领导的责任很多,而为了完成这些责任,领导需要付出大量的原本应该属于自己的时间去进行各种关系的维护,造成的结果就是用来提高自己的时间将被压缩到很少很少。中国的国企,领导通常干两届,大概十年。十年不学习或进步缓慢,十年后真的还能跟得上时代吗?而中国又习惯于“一朝天子一朝臣”,当你为这个单位付出了十年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结果却因为某些文化潜规则而不再居于主要岗位(虽然目前的官场文化是保留待遇,调任其他部门。但远离自己最熟悉而付出了10年心血的部门,真的不难过吗?)。而10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让人年老到可以默默等待退休,但是大势已去,自己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于是,很多这个阶段的领导也就开始“看开了”。但如果是真的主动“看开了”,那还好,如果是被动的呢?他真的看开了吗?所以,当领导的风险真的很大!反观,主动选择不当领导,专心提高能力的人,虽然没有大富大贵,却因为拥有安身立命不可替代的技术能力(专注提高能力的同样的10年足以让人成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专家),同时因为远离权力旋涡,反而成为了各级领导都会使用和尊重的群体。甚至即便与领导交恶,因为有一技在身,也可以随时选择离开。比如,18年9月份闹得沸沸扬扬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的航天某单位的“张小平研究员(副主任设计师)”。
结论:想当领导的普通人,如果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带领团队和组织奔向更好的未来,从而甘愿牺牲自我,那么他多半是不称职的。因为,想当领导的人,或者他没有看清楚当领导的低性价比和高风险,或者他没想完成那些领导的责任而只是为了混官场得到更高的报酬。前者属于能力不足(没有掌握“问题和目标导向”的思考方法,导致未充分评估选择当领导的代价。受我们文化和思想发展水平的限制,感觉大多数普通人都处在这个状态),后者则属于道德问题了。我们国家用人的标准历来是“德才兼备者,破格使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限制使用;无德无才者,坚决不用”,如果上述分析成立,那么,我们基层也便多了一些观察领导的角度,而高层也多了一些审查领导的维度吧。
当然,上述情况是可以得到解决的,那就是变“人治”为“法治”。将系于领导一身的各种关系的闪转腾挪转移到制度上,从而解放领导自己。但还是受我国基本国情、文化和思想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只能使用“人治”,因此,“当领导是个苦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