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是好事,何况今天从国家到社会各层面,都在大力提倡阅读。各种类型的读书会也不少,很多专业的脑力工作者更是有长期阅读的习惯。在我主持的读书会上,我总说书籍本身只是一堆文字、图片、各种符号的信息载体,只有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破解重组,通过阅读与作者对话,激发我们自身关于该主题的思考,才可能转化成可辨识的知识。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如果输入头脑中的信息本身就有误,那我们基于错误信息做出的理解就更容易出现偏差。因此,这里我想专门撰文说一下翻译的问题。
虽说翻译是再创作,但严复先生所提翻译三难——信达雅,也成为后世翻译工作者所恪守的准则和追求的理想。这其中,信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说翻译工作应该优先保障译文的准确,不遗漏重要信息,不背离作者本意,不做无故的增删。
在此,诚恳呼吁我们的译者与出版社审校人员,可以更加严肃地对待翻译这项工作。
而对希望通过阅读做专业研究的朋友,也建议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找到原文做对比阅读,至少这四个方面的对照是必要的。
首先,目录。
我们先看两例,其一,过度加工:
Trust Factor一书,对组织中的信任文化做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信任的八大催产素,催产素的英文为oxytocin,共八个字母,每个字母正好对应一个信任的催产素(这种做法的科学性按下不表,我们这里仅谈翻译的问题)。因此在第一章论证了文化和信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信任的催产素这一核心论点后,2-9章分别对八大催产素进行了展开论述,这从英文版目录中就能很清晰地看出结构。而在《零内耗》一书中,有些过分演绎了。此外,作为打上AMA美国管理协会logo的一本研究型著作,中文版把index索引给阉割掉的目的是什么,实在令人费解。最后,对yield一词的翻译也极为欠妥,有意者读读第四章的内容,就知道了。
其二,一级二级标题归类不当:
对比兰西奥尼的《优势》Advantage一书的中英文目录,不难发现两处明显的分级归类错误(严格意义上,这不算翻译问题,算排版问题):一处是在开篇阶段,“组织健康的四原则”被归入“案例”的下一级了;另一处结尾部分,“伟大会议的中心地位”、“抓住优势”,以及“组织健康的检查清单”,被归入了原则四的下一级。究竟会议是与四原则并列,还是仅为增强明确性的一种方式呢?并列关系和包含关系的区别,这里就不越俎代庖来替小学数学老师补课了。
总结一下目录部分,一本书的目录是最能体现作者整体逻辑的部分,也最方便读者快速掌握整本书的结构。为保障一开始的框架不偏,因此,强烈建议大家在目录部分做原文和译文的对比阅读。
其次,作者的核心主张。
与该书主题强相关的why、what、how,即意义价值、基本定义与特征、衡量标准,以及作者针对所论述主题给出的意见、建议,最好能对照原文,理解其本意。
再次,卡点。
对阅读过程中,自己感觉不顺畅、理解困难的部分,也对照一下原文。请看如下模型:
这是一本年度畅销书,截止2020年10月,本书已印刷40次,足见其受欢迎程度。我们都知道,通常书中用图表、模型来表达的内容,都是希望带给读者更直观的感受,但“绿色牧场”一词,突兀得令人摸不着头脑。一看原文,乖乖,原来是greener pastures(另谋出路),恍然大悟之余,又不免有些愤慨,这并非什么高深词汇,也不涉及行话术语,机器翻译也不至如此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那些准备引用的观点。
今天有很多的分享者会引用书中观点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理念,甚至有不少一书一课的尝试,即将一本经典读物变成一门主题课程进行分享。我们都说输出倒逼输入,教是最好的学,为促进自己学习,这当然值得鼓励。但同样值得提倡的是我们严谨认真,对学员、受众负责的态度。因此,为最大化降低可能因翻译导致的理解偏差,避免以讹传讹,建议大家对所要引用的观点做对照阅读,确保无误后再对外输出。
末了,需要特别感谢刘向东老师和他的团队所组织的入铒读书会。正是通过入铒读书会上一字一句对照原文的阅读体验,让我们对所读书籍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引发了对过往阅读习惯的深刻反思。日后再做专业阅读和组织读书会的时候,定当做好本文所提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