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3岁的时候,终于把这本“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给看完了,有点羞愧。
如果说是少年时的我,那么我一定想成为汤姆那样的孩子;但是现在的我,不希望自己以后的孩子成为汤姆。(如果以后有的话)
逃学、早恋、谎言随口就来、各种手段躲避惩罚,并且既机智又勇敢。这简直就是小时候的我的偶像!逃学?逃了半节课然后害怕了又回教室说自己肚子疼。早恋?单相思。谎话的后果就是惩罚,我面对惩罚一般就是挨打立正。至于机智勇敢,我也就一般水平的熊孩子吧。
嘶,天知道小时候的我如果读了这本书之后会不会以汤姆为榜样。
这就是神奇之处,因为即使是现在的我,也只会觉得汤姆很淘气,而生不出憎恶之情。反而会觉得那些代表我现在所倾向的“秩序”的牧师、老师和“模范儿童”有些厌恶。
这里可能就是马克·吐温的用意。了解当时背景之后,大概明白那时候美国流行的儿童文学恰好是“劝善”式。《汤姆·索亚历险记》其实也是对各种清规戒律发起挑战,并且揭穿了他们对儿童的各种道德规范和宗教信条的虚伪性。因为在那样的生活中,儿童根本不会快乐。
这即是代沟。
其实文中不止一处表现出汤姆想要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包括那些“托梦谎话”。但是很多情况下,大人就是不理解。故事的一开始,汤姆就成为了一个“坏孩子”,并且与大人们“对立”。是不是就是因为缺乏沟通,长期下形成代沟而导致对立的呢?
不过希望孩子们读到最后感受到的最好还是汤姆那些惊心动魄的冒险经历以及他那无拘无束的心。希望孩子们去数月亮,而不是去数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