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篇文章,说一个小伙子在温江打球,突发心脏停跳,送到医院后经过抢救一直昏迷不醒,医生谈到病情时说极有可能醒不过来,除非是奇迹,然后家属及同学录音呼唤小伙子,在昏迷数天后患者终于清醒过来。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感觉是,同学和家属的深情呼唤诞生了奇迹,文章后面跟了很多评论,有一部分是说中国医疗环境差,然后医生都是把小病说成是大病一类的,把病人及家属吓得够呛,其实还是靠家属的感情才喊醒了病人……我看了这些评论之后对中国的医疗环境非常担忧,医疗是一个专业性质很强的行业,却被一些人想得如此简单。
心脏停跳4-6分钟,大脑会因缺少循环灌注出现细胞不可逆损害,即使心跳在之后恢复,高级中枢恢复可能性极低。有没有可能?除非病人是因为低温等一些特殊原因造成的心脏停跳才有这个可能。
心跳骤停复苏后最难的是脑复苏,因为神经系统的受损恢复非常困难,而在等待神经恢复的过程中,生命体征的维护非常重要,因为病人的内环境随时在发生变化。简单说来,稳定循环呼吸是所有治疗的基础,机体所需的氧氧及组织器官所需要的养料的供应,以及废物的及时排出,都是依靠呼吸循环得以维持,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敢保证,即使神仙也救不了你。仅是这两个环节就需要耗费大量心血去维护。我见到许多休克的病员,即使用了最大剂量的升压药物也维持不了,用上纯氧的呼吸机也改善不了氧合,最终因为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而死亡。
这只是最基本的治疗,心跳骤停后会引起机体循环障碍,短时间每个器官都会受到剧烈的打击,神经受损表现为昏迷、抽搐、高热,肾脏受损表现为肾功能异常、小便减少,肝脏功能表现为肝功能衰竭、转氨酶等急剧上升,胃肠道表现为应急性的出血,肠道菌群透过肠道粘膜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出现脓毒血症。所以很多人即使在心跳停跳后复苏回来,也会死于后期的并发症,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即使度过初期的并发症,后期脑损伤的修复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谁都说不准什么时候能够恢复,也许几天,也许几年,也许永远都醒不过来。这期间,病员还可能经历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各种危险,需要气管切开减少口腔病原菌顺口腔及气管导管周围进入肺部的机会,来减少感染机率,改善患者舒适度,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使用,需要通过每2小时的翻身拍背减少痰液引流,防止褥疮的发生,需要被动肢体功能锻炼减少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医护人员会监测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此时的病员更像一个高空行走在钢丝绳上的人,能不能安全过去就看能不能掌握身体的平衡,而医护人员,就是那些时时刻刻在维护他身体平衡,确保能安全度过这段危险旅程的人。经过日日夜夜整个医护团队的坚持,才有可能迎来这个奇迹的诞生。
这个小伙子最终能够醒来,这背后的医护团队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我能够想象。看到这个故事的人们都会想,啊,这个小伙子才读大学,如果死了多么可惜,我想救治他的医生也是这样想的,这整个医疗团队也是这样想的,即使在希望非常渺茫的情况下,他们也一直在坚持着,没有一丝的懈怠。即使只有1%的希望,他们也在尽100%的努力,他们的坚持,不会停止,除非家属选择放弃。文章中的医生说除非有奇迹,有没有夸大其词?我觉得没有,如果能醒来,必然是个奇迹。但把奇迹归结于呼喊,这是有问题的,如果没有这背后医护人员的努力和坚持,纵然有一百个人、一万个人的声音,这个奇迹都不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