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落霞街906号。
我们继续来共同阅读《亲密关系》这本书。
月晕是什么?
月晕是光透过高空卷层云时,受冰晶折射作用,使七色复合光被分散为内红外紫的光环或光弧,围绕在月亮周围产生光圈。
月晕在古代称为毛月亮,也有地方称之为风圈。
月晕使月亮看上去更加如梦如幻,那光环飘飘忽忽,透露着一种神秘的意蕴,一切仿佛变的更加美好。
心理学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来描述当人们在认识某种事物时,由于个人的心境或对象的某些特征,对它产生了好感,就像月晕一样,觉得它的形象更好、更完美。可是实际上被思想的光环所笼罩,把对象的不足和缺点都忽略掉了。 这是一种对个别事物最原始、最简单的认识。它是以直接代替周密的观察、用情绪体验代替理智的判断的认识方式。
坠入情网的,谁不是一见钟情?——克里斯多福.马洛
爱情的发生往往就在一瞬间,一次邂逅、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动作、一个微笑,再加上青春靓丽的外形。我们以为这就是一见钟情的爱情。而实际上眼前的美好与月晕无异,风雨过后,星稀月朗,月亮还是那个简单明亮的月亮,光环早已悄悄退去。
我们最初被某人吸引,通常是由于情绪上的需求。这些需求大都源自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比如:小说和影视剧中频繁出现的金句:没有你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不能跟你在一起我就去死。诸如此类都满足了我们确认自己独一无二的重要性的需求。日常生活中,被忘记的纪念日,缺席的温暖问候,迟到的关心,被忽略的小情绪等等,都会造成情侣间的争吵。若是我们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
通往地狱之路,是用期望铺成的。——克里斯多福.孟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一个想法。
幼儿时期的需求便是构筑梦中情人的蓝图的骨架。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尤其是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随着年龄增长,梦中情人的蓝图变得越来越复杂,你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的追求目标。完全相符的梦中情人,我们知道是不可能存在的
接着你便借由明说或暗示的期望与要求,着手将选中的人改造成你的理想情人。你相信只要伴侣能变得和你的梦中情人一样,你就能得到渴望许久的爱。你不断地向情人提出要求,心想如果他/她“真的爱我”,就一定会顺从。
这简直是痴人说梦,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想要把伴侣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我现在知道这对于我的伴侣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和痛不欲生,我和我的老婆在感情的低谷期的时候,她确实对我说过,她为了不让我生气做什么事情都战战兢兢,哪怕说一句话,都要前思后想,担心一句话说错,下一秒我就会发脾气。再这样下去她可能会精神崩溃或患上抑郁症。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期望=愤恨的前身
你终究会发现,需求并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因而感到失望,甚至愤恨。如果你刚到愤恨,这就代表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了,你进入了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
想要安全度过“月晕现象”阶段,你就要学习放手和接受。如果你能不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伴侣身上,你就能在自己内心找到你真正需要的事物。摆脱了需求的束缚你就能感受到纯粹的爱。
另外,学着接纳你的伴侣(但并不是滥用忍耐力),也能让你学习到接纳本来的自我,而不再认为你需要些什么来让自己变得完整。学会放手和接纳之后,你一定会明白,你原本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于你心中。
本书后面会讲到如何接纳伴侣和自己。
我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接纳自己”。
实际上你能够真正地接纳全部的自己(好的和坏的),与自己和解,你也就具备了接纳伴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