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释义
上德者不彰显德名,因此有德;下德者张扬德名,以示不失德,因此无德。上德者顺其自然而无所为,下德者表面上是顺其自然,而实际上却是多做多为。出于仁爱之心的作为,实际上是有意而为;出于礼仪的作为,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人们就伸臂牵拽强,勉强其履行。所以,离开了道才会去考虑合于道的程度的德,德位的沉降才突显出人们的仁爱之心,仁爱之心的缺失才会激发社会的道义责任感,道义责任感的消褪才去审订各种礼仪规范。礼仪规范这些东西,是忠诚、信用不足的产物,是祸乱开始的罪魁祸首;此前的各种现行的社会知见,不过是道的衍展铺张,用它来踏上新途,那是愚蠢的开始。因此,真正得道的大丈夫,立身处世敦厚,绝不拘泥于位处浇薄未端的虚伪浮华的拘束;他心存笃实敦厚,绝不居于虚伪浮华。所以,要舍弃虚伪浮华而采取敦厚笃实,有所舍有所取。
我的理解是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