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默读》看得废寝忘食。都说《默读》比《坏道》进步太多了,于是就连《坏道》一起翻出来,不比不知道,果然进步程度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老词儿来形容。
《默读》的故事更偏向社会类刑侦,其实核心依然是耽美,不过这次的耽美故事就不像《坏道》那样完全融不进故事背景,人物塑造也自然得多。
故事出场人物不多,主要人物都写出了一定的特色。配角中有温和文静、心里有数的副队,有不擅长跟人打交道、对工作一根筋走到底却有着非凡记忆力、分析力和专注力的肖海洋,还有咋咋呼呼时而搭错线却身手不错的女刑警郎乔。但是涉案的配角群形象并不鲜明,抛开外表言行描写,并没有核心性格,简单来讲就是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长什么样,但你没法概括他是什么样的人,例如张东来和周怀信的差异感就非常小。
两位男主,骆云舟的形象比较立体,言行举止都可以当做是真实的“人”,费渡就比较二次元了,人设是外表俊美智商很高,故意以纨绔子弟败家子的形象示人,实际内心受过严重的创伤,说起来特点鲜明,其实非常不立体。
女性作者写人物,优点是描写精致,对人物的塑造往往刻意美化,即便是坏事做尽、让人切齿痛恨的反派,也不会有半点猥琐、龌龊、恶心的感觉(这与男性作者写平凡往往写成猥琐的特点截然相反)。但缺点是人物往往难“立”,因为都是靠描述性语言来素质,而不是通过其言行、处事风格来彰显人物个性。
现在的耽美不再是纯谈情说爱,也往往与其他题材相结合,刑侦、武侠、修真、捉妖降魔……等。但核心依然是一个“情”字,上述题材和内容往往就是为这个核心服务的,它们是两位男主角相遇相识发展感情的基石和环境,故事的情节进展往往为了给两位男主创造相处条件而设置,因此,这也是此类文中出现逻辑无法自洽的核心原因之一。不光是耽美,包含其他题材的言情小说也同样有这个毛病(是的,我说的就是《他来了请闭眼》)。
《默读》充分发挥了作者善于驾驭文字的优点。比起她之前的作品,善于描写保留,而过度描写的情况改善了许多,语言用词也更加偏向平实。但阅读起来,不但不觉得少了文采,反而觉得更加流畅,这其实是文字功夫更高的表现。
故事的展开也是娓娓道来,描写细致却不拖沓,每一条线索都交代得很清晰。而作者擅长的细节场景描写,此次也没有脱离大背景,会让人觉得,这个场景就恰如其分地出现在了这里,在场的人物,每个人的表现都没有脱离他的性格,莫名其妙的过度描写几乎都消失不见了。当然,还是会有两位男主互相对望、互相心疼的描写,但这篇《默读》里,这样的描写非常收敛,但人物举动符合现实逻辑、与事件背景融合在一起,却令两位男主的爱更深湛、更得体、更真实,给读者的感觉也丝毫不突兀。有时候,做减法就是做加法。
《默读》的整个故事其实跟《清明上河图密码》有点相似,几个看似独立的案子,其实相互之间有着暗线联系,读者可以通过一系列蛛丝马迹找到答案。每个案子都用世界名著人物做章节名,暗示这个案子的罪犯(或之一)是谁,大家不妨猜一猜。不过,名著人物和案犯只有表面特征相似,千万不要会错意。
如果按照专业的侦探推理小说的标准来评价,这些案件都有不少小漏洞(比《坏道》进步多了,案件的来龙去脉、涉案人物、破案线索、侦破过程等都交代得较清楚),一是没有“核心诡计”这个东西,二是推理并不能严丝合缝,有较大的跳跃性。给人感觉事实和线索堆积在这边,答案在河流对案,没有桥没有船,一个跨步就到了答案了,缺乏福至心灵的关键一步。
不过最大的漏洞在于,“朗读者”并没有十分明晰的交待, 对书名《默读》更没有呼应。每个案件中的广播有声书环节,既不能提供线索,也不能烘托气氛,从案件中删除都毫无损失。也许是作者力有不逮——个人认为还好,因为整个故事已经十分复杂,作者能够把方方面面顾及到、讲述清楚、文字得当,已经十分不易,有个别谈不上缺点的“缺点”无伤大雅。也有人说作者掉书袋,是在“炫”,请恕我直言,这离“炫学”差了十万八千里,连边儿都没碰上,真“炫学”请参考《黑死馆杀人事件》,《默读》章节提到的名著人物基本可算是耳熟能详。
女性作者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通病——格局小。《默读》这点非常不明显,然而并不是没有。几乎每一个案子都要扯上老一辈,从周氏案开始,两位男主的人际圈里的老一辈开始明着牵涉进案件,到最后一案结束以后,跟他们二位关系密切的老一辈几乎全死光了,只剩下陆局存活。从故事本身来看,出场人物少、圈子小,基本可以判定作者的驾驭能力和部分“格局”,但是,Priest在两寸象牙上细细描画的本事不小,把故事讲得层次分明,线索的铺设,人物的互动,这些细节构成了《默读》的血肉,还挺丰满,我们就权当它“骨架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