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多智少识,现代人多识少智”。我们以为的无所不知,只不过是获取了知识而已,智慧呢?思考呢?每天盯着屏幕,获取着大家都能百度到的同质化的知识,你可曾想过,知识不在于多,而在于化,你的焦虑又有多少来自于知识和信息的爆炸而缺少了智慧的留白呢?
工作中亦是如此。你是在工作几年后有了成长瓶颈?角色转换时你能快速适应并胜任么?一项全新的任务,你能快速构建知识体系并圆满完成么?
《好好思考》源于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认为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的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芒格称之为思维模型。“我们也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只需学习各学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这也是最有效的提升认知能力的方式,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职场中很多曾经的“学霸”并不是组织中的最优员工,甚至在组织中“步履维艰”。
作者在引言中的案例让我感同身受。组织中有太多的“经验主义者”,虽然表面看来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案各有不同,但是大多都源于个人的过往经验。过去的经验解决未知(未来)的问题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局限性和失败风险。书中还提到了任总用“熵”的概念指导公司经营,回想起我在2018年写过一篇《组织管理之“熵”》,就对这样一种“管理思维”充满着好奇,这种独特的决策依据,也成就了华为的“先人一步”。此外,每个行业、每个岗位、每个职能,看似千差万别,实则相通,某些领域的新问题可能是另一个领域的老问题了,只是披了一件不同的外衣,当你纠结于一个问题而百思不得其解时,不妨跳出来,换个视角,更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败你的一定不是同行!“未来的竞争,对我们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而洞见本质又因人而异,我们对于一切问题所做出的反应,本质上并不取决于遇到的问题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思考模式、思考宽度、广度和深度。就像看到同样的半杯水,有的人会说“哇,我太幸运了,还有半杯水”!有的人却说“太倒霉了,怎么只有半杯水”!面对同事的“视而不见”,有的人会想“估计没看到我”,有的人却想“是不是我哪里得罪他了”?
思维模型并不高深,所有能够持续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都可以称为思维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上学时,我们会发现成绩优秀的同学都很擅长举一反三,成绩一般的同学用功的不少,但是题目换个说法就懵了。差异的背后就是擅长举一反三的同学能够“把答案从具体问题中抽离出来,抽象成有效的策略,指导解决未来出现的类似问题”。【当然,在应试的年代,一定会出现一批题海战术中上岸的“王者”】。随着环境的快速变化和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流于表面和经验的解决问题方式不再有效,深度思考将决定你能走多远,站多高。对于查理·芒格说到的“想要变聪明,你要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你必须将答案联结到深奥的理论框架。”我很认同,在开发《结构化思考与写作》课程时,其中用到最多的就是“有效提问”,通过追问去逐层探求问题的本质。比如老板提出要写年终总结,那我们为什么要写年终总结?因为绩效要求。那绩效和总结有什么关系?绩效分数根据总结中呈现的内容进行评分。功利的讲,大家是不是彷佛找到了写总结的意义,总结和绩效息息相关,绩效和奖金相关,所以重要么?要认真写么?那我们有多少人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躲不掉的任务,一个形式主义的作业?一个没有价值的“走过场”?被动消极的面对,敷衍的输出、应付了事?又有多少人是想好好写,但不知道什么是“好好”?把总结当作了“任务清单”,一条条罗列工作,堆砌数据。这样的工作总结给看的人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没有能力、没有态度或者既没能力又没态度?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这是你希望的么?对于个人而言,“善于总结”是思考的结果,也是进步的前提;对于组织而言,这是最客观、最公正的一个评价员工价值的标尺。
书中凯撒的案例,在思维方式上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1.质疑我们提出的问题本身。为什么我面临的一定是困境呢?为什么我一定要摆脱困境呢?这个困境能否成为优势?我能否利用现有的力量做出某种突破?
2.从困境的源头思考问题。我虽然控制不了暴雨,但是我可以改变洪水的流向,为什么暴雨带来的问题一定是我的呢?
以上,是本书前两章节带来的思考。思考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思考无处不在,思考即智慧,有智方有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