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巧,我仍记得初三中考前老师要求我们写下几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思来想去,洋洋洒洒的写下“活着”二字,贴在了黑板报上。不巧,第二天,我的大作就被撕了下来,原因竟是没有过语文老师的“审”。我苦思冥想,却再也找不出第二句这么有逼格的话来,于是只好去找语文老师争辩一下,试着能不能沿用“活着”二字:您看这言辞是多么的铿锵有力的来自灵魂的呐喊啊?
谁知道语文老师撇了撇嘴,瞅都不瞅我一眼,只道:“你不懂……有机会再多读几次余华的《活着》吧!”
当初的不以为意,令我为了这个机会,灰溜溜的一等就又等了一年,我人生中大起大落、落、落……的一年。
如今再翻开余华的活着,我发现我还是难以静下心来细品,因为这本书的节奏感和跳跃感实在是太强了,一个苦命人悲祸的一生都浓缩于这短短的篇幅当中,太多人,太多事,太多苦,太多愁。
人们都说天下最好的面就是阳春面,因为它只有面,对每个人都不会有任何的偏心,它不像炸酱面,牛肉拉面,每吃一口都要计较着还剩多少佐料,还余多少滋味,阳春面,从第一口到最后一口都是杂油葱香的面条。所以,我曾一度认为福贵也要是早点散尽家财,昄依佛教,又或是参加人民解放军,那是不是就不会吃那么多苦头?因为如果要是从娘胎到坟墓,都一无所有,就不会有那么灾祸,如果没有父母,没有妻子,没有儿女,毕竟老天爷想整你,却不让你死,还是挺难的。
直到后来,有个做阳春面的老师傅,听我这么一讲,啐了一口,不屑道:“没见过繁华,又谈什么阳春。”然后他撸起袖子,走到汤锅旁和面,调料。不知过了多久,只见老师傅端出一碗稠白如羊脂的面汤(听他说是煮了好几年的老汤了,自己都舍不得吃,平时一般不会拿出来),面汤上整齐的摆放着生鱼片,牛肉片,叉烧,佐之以海带,芥菜切平的葱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碗面精美的像是件工艺品,菜式多的像一火锅,我捞着面条头,吸溜一下,鲜味在口腔中爆炸开来,每一口下去,舌尖上的味蕾都在敲锣打鼓。老师傅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得意的笑着说:“吃了我这道“繁华千嶂”,你还愿意去吃那干巴巴的阳春面吗?”
回到广州,我再也没有机会吃到“繁华千嶂”了,只能在街头实时无味的又嚼起来阳春面,每当我吃阳春面的时候,我总会忍不住那涌上心头的“渴望”的感觉。在日复一日的忍耐之后,在“渴望”不得,然后变为“淡然”之后,我忽然有那么一点读懂福贵了,认识那个年轻时的富家二流子,还是那个年老时的放牛老人,或许平淡的日子并不可能塑造堂。正是因为福贵,像曹雪芹一样,走过有繁华一步又一步没落的人生旅程,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苦难,锻就了他的筋骨,煮熬着他的精神,打磨着他的棱角,福贵才能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的得出自己早年时的得与失,一生当中的好与坏。
我觉得《活着》这本书并不是教我们如何去对抗命运的不公,也不是教会我们如何去改变生活,而是教导我们去适应,去适应,去忍受,对生活的不公逆来顺受,去承担困难与责任。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从崖顶坠落,再深渊中爬起来。
我总算理解为什么当初语文老师不让我过“审”了,或许“活着”二字并不适用于激励自己,去迎接挑战,而是在于安慰失败后的自己。这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并不吉利。
或许究其一生,有的人,像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高一2班 江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