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课程标准》第三章第一节《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及主要特点》 我国的语文传统重道不重器。 语文学科素养具有综合性特点。素养是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的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要通过语言文字的成品和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汉语的特点,提升他们感受汉语的敏锐性,在他们心里注入爱国的情怀,养成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 语文教学应该警惕以文本为纲,以知识为纲。教师应该按照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相关教学主题,这些主题涵盖学生生活、学习和日后工作需要的各种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与思考的兴趣,将学生吸引到综合性语文活动中去,让他们通过自主活动,亲自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理解,应用话语系统。
读《周国平经典的理由》中《读书的癖好》 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 宋朝诗人黄山谷: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读《孟浩然诗歌》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如果要谈谈对此诗的感受,自然会想到古人对孟浩然的诗歌的总体评价:气象清远,心悰孤寂。夜归鹿门,诗人为了实现自己的隐逸情结,在鹿门山修建一个隐居住处。此时就要夜归鹿门,他看到的是渡头争着赶船回家的喧闹的人群,而我却要到幽静的山中,两者的对照发人深省,看到一个摈弃世俗超然尘外的诗人。鹿门听到的是幽寂的寺庙的钟声,看到的是黄昏中迷蒙的树木,寂寥的小径与岩松。但在这里的前人隐逸的庞公,更有我这样的幽人,这种境界,这种幽寂只有幽人能够品鉴享受。 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唯有幽人独来去”,幽人自有芳香,幽人自有情怀,幽人自有自己最想要的生活。所以孟浩然乘着这样的感觉走到了鹿门山。
读完此诗,想到自己每天真正自由、舒适的时候,就是捧起书的时候,这个时候是最寂寥的时候,但也是心灵真正与书与自己对话的时候。特别是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也能感觉到自己和自己的心在交流,当然在交流的过程中我自然能感到思想的荒芜。但我现在,每读一天的书,我也觉得自己在精进的状态中,其实我也更加的自信。一直读下去吧,让自己的思想能够真正飞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