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小姑娘。她身材瘦小长满雀斑,还长着自己难以忍受的可怕红发。但是这些都不妨碍她伸展想像的翅膀,更不会影响她滔滔不绝地表达赞美生活的欲望。她,就是绿山墙的安妮,拥有满满的“治愈力量”。
十来岁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也具备了探索世界的能力,他们时刻会把脑子里涌现出的那些千奇百怪的想法付诸实践。有的让我们忍俊不禁,有的让我们捶胸顿足。安妮就是在这样的年纪被领出了孤儿院。即便是在火车站忐忑地等待领养人,她也没有停止对美好生活的想像。如果领养人不来,她只能露宿街头,但她居然会想6月月光下开满白花的洋樱桃树会是个美妙的住处。而且还安慰式的对姗姗来迟的领养人说自己不会害怕,会把开满花的树想像成大理石建成的城堡。从火车站到绿山墙农舍的一路上,沉默腼腆了几十年的领养人马修·卡思伯特悄悄享受着这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描述的美好。
家里多出一个成员无疑是一场冒险。对于我们普通家庭生养一个自己的孩子是,对于相依为命了几十年的领养人——卡思伯特兄妹俩——领养一个陌生的孩子更是,何况,她不是他们本来计划要领的“男孩儿”。成年人比小孩子要勇敢吗?未必。在精明的林德太太事先好心的提醒下,马丽拉·卡思伯特果断决定要将这个红头发的小姑娘退回去。瞧,我们成年人面对冒险和挑战,有时候真的不如孩子来得勇敢和乐观。好在善良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善良的马丽拉·卡思伯特最终还是决定收留了安妮,而她也收获了善良所带来的满满的回报——这个聪明活泼的小人儿让绿山墙农舍变了样。
学习祷告、努力在干活时不耽于想像、渴望知心朋友……经过大起大落终于在绿山墙农舍落脚的小丫头安妮像一颗朴素的小石头,努力吸收着山林水泽的精华以及“家”的滋养。一开始的安妮充满了桀骜不驯的野气:因为外貌被取笑愤怒地嘲林德太太大发脾气、不满意朴素的穿着自作主张戴上加了花环的帽子去教堂上学、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偷偷佩带马丽拉珍贵的胸针……她还经常犯迷糊:招待好朋友时不小心错拿了酒把人灌醉、做蛋糕时错把镇痛涂抹剂当成香精、把馅饼烤糊把手绢上浆……她跟伙伴们玩“敢不敢”游戏,莽撞的摔下屋脊断了脚踝、怂恿好朋友蹦到床上意外吓到老巴里小姐……所有这个年纪的孩子会闹出的乱子,她几乎一样不落。面对淘气惹祸的孩子,家长都会生气吗?当然。但是,这些让家长生气的状况,不也正是孩子们的勃勃生气么?面对安妮,马丽拉小姐渐渐放下了冒险式的提防,渐渐放弃了惩罚和斥责,反而发觉没有安妮闯祸的日子太平淡。不知不觉中她已经开始享受安妮带来的生气。爱,就这样一点一滴的在她心里积累了起来。而安妮也像自己所说的那样,“不会犯两次同样的错误”,虽然她仍旧不断的犯着新错,但她出错的频率越来越小,并且每一次她都勇敢的坦白自己的过失,吸引教训得到了成长(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不是吗?)所以她不止获得了卡思伯特兄妹的喜爱,也获得了林德太太、老巴里小姐等众人的认可。看着安妮的个子超过自己,曾经从不会表达感情马丽拉不由得惆怅,怕她长得太快,走得太远。这个几十岁的老小姐那颗曾经平淡冷静的心早已经被安妮变得柔软细腻,装满了牵挂。向来主张衣着实用的她甚至主动为即将去女王学院的安妮准备了精美的礼服,只因为想到“可能会用到”。
挽救了和知心朋友的友谊、考入了理想的女王学院、拿到大家梦寐以求的艾弗里奖学金……安妮这个倔强的小姑娘怀着为卡思伯特兄妹赢得荣誉的信念,凭借努力快速地成长。不只是年龄和能力的成长,她的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不再是沉浸于美好想像的孩子,而是能够面对现实勇于取舍、承担生活责任的大姑娘了。很欣慰在最后一章看到她终于能放下固执,与入学以来的宿敌——吉尔伯特·布莱思成为好友,我甚至迫不及待的想要了解绿山墙农舍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想亲眼看看这个治愈系的小姑娘眼中那些美丽的风景和可爱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