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不是封建年代,但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满足自己愿望的家长不在少数。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林妈妈和女儿林茉莉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林妈妈是一个“鞠躬尽瘁”的全职妈妈,她苦心为家庭付出,为孩子做营养餐,节省下钱给孩子坐计程车,操心着孩子的学业。
但衣食无忧、成绩优秀的茉莉却一点也不快乐。
她撒谎、偷东西,浏览自虐、毒品相关的书籍。
每次成绩略有下滑,她就会拿刀在手腕下划上一道道伤痕。
因为,茉莉的妈妈曾是留美硕士,学业优秀,为了孩子放弃了工作,无法成为教授。心结难解,林妈妈就紧盯茉莉学业,一定要让女儿出类拔萃给自己争口气。
但茉莉在这种压力下,绝望地认为自己“可悲又没人爱”。
自我满足式的爱,从父母角度看,是自恋的延伸;从孩子的角度看,则是自我不断地被漠视、被否定、被父母的感受覆盖。
真实的自己不被看见,哪怕外表再华美,内心也会一点点被蚕食。
特级教师黄侃,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从小到大,女儿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优秀、兴趣广泛、性格也开朗。
女儿去荷兰留学后,传达给家里的信息,依旧是一片明媚,生活充实。
然而,2009年,女儿突然在荷兰自杀。遗书中写道:“我真的太太太累了......”
原来,她被强迫症折磨长达8年,痛苦不堪。
黄侃痛定思痛,做出反思:“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走到孩子心里。”
黄侃更关注女儿的成绩,在精神上的交流却很少。女儿曾跟自己聊过情感上的一些苦恼,但大大咧咧的她总是忽略女儿。
女儿在人前表现的开朗活泼,可是,真实的自己却一直没有被看到,孤单的挣扎在苦闷中。
漫画家几米写道:“当我变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样时,请爱我原来的样子,疼我原来的样子,赞美我原来的样子。”
如何才能看见孩子,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
一方面,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感觉,读懂孩子的心思。
另一方面,学会后退一步,不做永远正确的父母。
在家庭中营造出轻松的、可以畅所欲言的氛围,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沟通,而不是预设自己是正确的,说服孩子改正“错误”。
爱是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