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到陶行知先生1927年时的发表的文章,讨论行和知的关系。
我们早就知道,陶行知先生质疑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还因此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
审视起来,讨论知和行的关系,还不是从阳明先生率先提出的。他开始认为朱熹的“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是有道理的,于是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没“格”出什么知识来,倒把自己“格”病了。这里的“格”是观察的意思。于是,他认为朱熹先生的“格物致知”不大妥当,进而,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他怀疑朱熹的观点, 而陶行知先生呢,也对他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把“知行合一”改为“行知合一”,虽然只是改变了两者的先后顺序,但却是不同的认知态度。这大概是和国外“实验出真知”的实践精神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过程还真是体现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质疑精神。
明陈献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胡适先生也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都肯定了怀疑精神的重要性。可是,今天,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却强调“听话、记忆、背诵、演算、按套路去答题”,完全没有做到一百多年前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育的真谛:做学问应该对生活有所促进,能够作用学到的知识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有益于生活,教育才是真教育。那我们现在的教育呢?
有实践吗?联系社会吗?现在来看“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我们还是没有实践,没有行,只有学习再学习,演算再演算,背诵再背诵,是不是可悲可叹呀!
陶先生根据中国现代八股文化的特点,由国外重视实践来反思我国教育落后的原因,他觉得,我们把做学问做成了学究,于世界,于生活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他提出“生活即教育”,就是希望我们的教育一定要联系生活,让学生勇于实践,因为实践出真知。可惜,我们现在依然是背道而驰。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依然是用来应试,不能不让我们怀疑现在教育制度是不是应该要进行改革,如何改革?汲取教育先哲的谆谆教诲,根据当今社会形式,有所依托,有所创新,行知,知行,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培养出健康、快乐生长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