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原生感觉支持建设性的行动
原生感觉支持建设性的行动。它很简单,并不需要详细叙述。它们很强烈,但没有戏剧性,没有夸张的成分。
带着原生感觉的人保持着自己的力量,有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因为原生感觉指示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它们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它们出现了,去执行它们的使命,然后又离我们而去。它们不会兜圈子。通过适当的表达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它们就会被消除。
只有完全表达出来的原生感觉才是有益的。如果你有一种原生感觉,不必为之难为情,因为感觉对羞耻有一个准确的界限。展现出原生感觉时,几乎没有人会嘲笑和藐视你。相反,其他人常常会深受感动,触动真情。这是原生感觉的真实写照。
第二种--派生的感觉:做作、夸大、弱小
派生感觉让人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因此它们需要做作、需要夸大。当派生感觉作祟时,你感觉到弱小,其他人会觉得你需要帮助。
派生感觉消耗了引起改变所需的精力。如果那种情绪够生动的话,帮助的人就不会注意到,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点忙都帮不上。
人们摆脱不了派生感觉,必然就看不到事实。事实会打乱人们用来维持派生感觉、避免变化的内在景象,会被事实冲散。带着派生感觉的人接受心理治疗时,常常会闭上眼睛,退缩到自己的个人世界里。他们答非所问,但自己却常常没有注意到。提醒他们睁开眼睛看着周围世界,对治疗有帮助。
表达派生感觉时,很可能惹人耻笑。你不相信派生感觉会照顾你。派生感觉有一些感染力,它们是戏剧化的,是令人兴奋的,并会产生活生生存在的假象。但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代价是,那个人必须维持弱小和无助的形象。
悲伤可以是原生的或派生的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伤痛,允许它表达出来,悲伤最终可以完结,我们也就无所牵挂,重新开始。
但是人们常常并不向悲伤屈服,从而把它改变成派生的感觉:自恋或者想得到其他人的怜悯。如此派生出来的悲伤,可以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持续存在,拒绝接受明确的、充满爱意的分离,否认遭受损失的事实。这是原生悲伤的可悲的替代品。
原生的罪责能引导人们弃恶向善。如果我们承担了自己的罪责,就会自然而然地做一些可能而又必须的赔偿,使目前的情况和我们的生活不再出现什么异数。
派生的罪责感会转化成提心吊胆的行动。它们不能激发起改变所需要的有效行动,事实上,它们阻挠着改变。人们可能被一些利益问题困扰多年,就像一只狗担心一块骨头一样,但是什么都不会改变。他们折磨自己,折磨其他人,但是一切都不会有所改变。因为某些原因不想发生正面变化的人们,必然把他们的原生罪责转化成派生罪恶感。
报复也有原生和派生之分
原生的报复允许调解,当它让受伤者和伤害者双方都得到解脱时,它便是恰当的。派生的复仇让伤害继续下去,让家庭系统的不平衡继续下去,并阻扰解决。世代流传下来的部族之间的争斗就是一个例子。复仇者觉得需要为自己所受的不公正报复,他们的行动常常是针对那些没有做错事的人。
愤怒也有原生和派生的形式
原生愤怒清理了一个关系,完结之后没有留下任何创伤。派生愤怒常常是我们对某人做了一些事情之后出现的,某人会因这些事对我们满怀愤怒。他表现出来的愤怒,正是我们引发出来的他内在的愤怒。派生愤怒和派生罪责感一样,常常是不行动的理由。在关系方面,派生愤怒有时会用来回避表达自己的要求,就好像:“我需要什么的时候,你从没有注意到”。另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人觉得自己赢了钱,却没有兑现,不去找老板讨价还价,却跑回家里和老婆孩子发脾气。
原生的苦难和派生的苦难
当苦难是原生的时,人们会忍受他们必需忍受的东西,然后收拾残局,重新开始。当苦难是派生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了苦难的下一个回合。抱怨常常是接受的变形表现。
只要我们还纠缠在派生感觉中,就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我们去注意原生感觉时,那才是找到解决方法的首要条件。
第三种--系统感觉:不是自己的感觉,是另一个人的
一个人感觉到的不是属于自己的感觉,而是其他某个人的感觉,这一点会让大多数人觉得奇怪。虽然看起来奇怪,但是在家庭排列治疗里却发生了很多,而且常常很容易辨认。只要一个人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过激情绪或过激行为,不能用当时的情形解释,就要怀疑可能存在着某种系统牵连。。一旦你认出了它,在其他类似的情况下,你就能看到它了。只要你感觉到属于别人的感觉,你就是被牵扯进一些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事情当中。因此,你虽然努力改变自己,却常常没有用,建议做家庭排列个案帮助去除牵连的感觉。
我们也需要培养自己的感觉,使自己敏感地觉察到提示牵连系统感觉的线索。
小J.有话说
以前只知道跟着感觉走,
但是我们并不了解感觉是什么,
看了海爷爷讲述的不同感觉,
我们就明白了怎样做才是对我们最适合的。
睿智的人并不是指知道的很多的人,
而是他们知道在当下的每种情势中,
做什么是恰当的,做什么是不恰当的。
《关于——“助人”(海灵格)》